“感謝新華夏開拓隊的讚助,這些駝峰牛幫了大忙了。唐團長,一路行來,怕是不容易吧?”1704年7月25日,德城(後世津巴布韋舊都布拉瓦約)外,素有黃黑分界線各部“地下總督”之稱的大特務湯承誌握住了一位軍官的手,笑眯眯地道。
唐團長並不是真正的團長。事實上在東岸陸軍體係中,團長是一種崇高的稱謂,指的是野戰部隊混成團的團長,目前一共有十二位,無一不是赫赫有名之輩。
“唐團長”以前是一位參謀,和湯承誌在馬拉維、津巴布韋等地合作過,上尉軍銜。前年以現役軍人身份調任新華夏守備一團團長,該守備團是預備役部隊,除了部分中高級軍官外,其餘人都是預備役軍銜,算不得多麼厲害。
新華夏開拓隊目前一共有兩個守備團,兩千名預備役軍人。是預備役,其實訓練強度和武器裝備一點不比歐陸主要國家差,戰鬥力是相當可以的。一團的駐地是北方商業城市新華縣,二團的駐地是南部海軍基地多凡縣,一南一北,拱衛著這個世界第四大島。
唐團長這次是作為新華夏開拓隊隊長王大壯的代表,押運一批援助物資前來津巴布韋。而所謂的援助物資,當然不是完全免費的。事實上按照東岸饒理解,無論是銀行貸款(低於市場平均利率)、工業項目(利潤極低甚至不掙錢)還是低價物資(低於市場平均價格),都可以稱作援助,完全免費的那叫贈送,或者稱無償援助,完全是兩個概念。
新華夏島送來的兩萬噸玉米、一萬噸高粱及七千頭駝峰牛,就是典型的援助,均比市場價格低了30%左右,並且指明了轉向用途,那就是出售給在讚比西河以北漸漸站穩腳跟的幾路縱隊,以支持他們的武裝殖民事業。
所有物資都是在義成港上岸的,然後通過行軍鐵路運輸至津巴布韋高原,節省了相當多的成本。目前,糧食等物資還在河順鄉火車站寄存著,駝峰牛卻已經在守備一團上百名官兵的押運下抵達諒城。後麵他們就不管了,德、昭義兩地會想辦法調撥人手,盡快將這批牛運往北方,給那些等米下鍋的可憐人提供幫助。
這裏額外提一句行軍鐵路。自數年前林波波河大橋修建完畢後,行軍鐵路就繼續往前修建,一路經岩輔鄉(位於後世馬蒂比鎮附近)、合康鄉(位於後世馬宗加城附近),抵達了河順鄉(位於後世西尼克爾森鎮附近),又往前延伸了很遠。目前,築路工人們正在河順鄉等待材料及補給品抵達,以盡快開工建設河順—關達(位於後世關達鎮附近)段鐵路,爭取在1706年上半年之前,把行軍鐵路延伸到水草豐美的德城。
未來的話,德城將作為津巴布韋高原的一個交通樞紐城市,多條鐵路將在這裏交彙,無論是行軍鐵路還是北上昭義城、讚比亞的鐵路,抑或是東去莫桑比磕鐵路(終點是貝拉港),都將在此彙集。而鐵路的交彙必然會帶來大量商品的集散,這對於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無疑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另外一方麵,鐵路通到了這裏,基本上也就意味著後世的非洲麵包籃(津巴布韋高原)將徹底落入東岸人之手,從此這片肥沃的土地與黑人無緣,華夏文明的生存空間又被拓展了一大截,可謂有著雙重重大意義。
“還好。鐵路解決了大部分運輸南鐵,剩下的一段路,氣還算不錯,地勢也比較平坦,沒出什麼大問題。這些牛,你們留下養養膘,然後就送往昭義城交割吧。”唐團長回答道:“年底之前,王隊長還將輸送五千頭牛、兩萬隻羊過來,不過這次可不是援助了,要按市場價處理的。”
正所謂升米恩鬥米仇,給黃黑分界線的那幫殖民者援助,也要按照套路來。無償援助和有償援助固然要有,畢竟他們現在困難無比,四麵皆敵,吃飽了肚子,有那麼點消費品才更有勁頭幹活(清剿黑人)。但也要注意不能喂得過飽,不能讓他們的生活過於舒適,那樣可能就會失去動力,對黃黑分界線的最終大業不利。另外,給的各種有償援助(包括實物物資、金融貸款、技術轉移等等),一筆筆賬都要記下來,該算利息就算利息,不要客氣,未來他們都是要一一償還的。輿論管控也要跟上,確保他們償還完所有欠賬後還要對東岸人感激涕零,覺得沒有東岸饒這些援助他們就活不下去,至少日子會艱難百倍。如此多管齊下,才是真正的援助正道!
“一路上遇到什麼麻煩了嗎?”湯承誌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