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葉懷瑾的文字具有那種十分可怕的力量,這種力量直接擊穿了所有人的外表,然後直達內心。
我想,這本書說是送給那些壞女孩的,但是我們每個人又何嚐不是那個壞女孩呢?”
刑學林的手停頓了一下,他在醞釀情緒。
因為,從葉懷瑾文字當中挖出來的那種意味,很不好用文字來描述。
他在斟酌,在思考。
接著,再一次的開始敲擊鍵盤。
帖子發出之後,眾人也是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一封道歉信。
很快,就被下麵的內容所吸引了。
“正如我們所見那樣,文中的女孩在原地兜圈僅僅是因為一個想法。如果放棄這個想法一切將回到最初。
幸福快樂年輕。
但是她執拗的不能,所以精疲力竭。
所以,難道這個女孩就真的是這個女孩嗎?
她就不是我們每個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間段,設想過荒誕的未來,突然的死亡,閃電的婚姻,退學的手續,或者是拿著學費神秘失蹤,去做自己想做從來都不敢做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幻想過自甘墮落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的。
覺得那樣很有意思——相對於現在的平靜。為了不要這般的平靜,我們用折磨自己——把自己從常規的軌道上踢出來,用父母的驚訝來報複。
沒有對象,隻是報複。
然而,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一些。最後可笑的發現了一件事情,我們仍然深陷與惆悵,迷茫,最終依附於瑣碎當中。”
大部分人都在看這條帖子,帖子的標題是#對不起,我必須和憂愁說你好#
接著,所有人都聯想到了一件事情。
這個人似乎是之前噴擊過葉懷瑾的那個評論家。
這下子,他們找到了樂趣。
他們喜歡看打臉的事情。
比如,現在。
於是,很多人都耐著性子,繼續看了下去。
“值得一提的生命是必須有所依附的。
否則如離開枝丫立即散落一地的葉片。
我們都曾經以為我們的生命可以依附於某些東西,比如無休止的書籍,無止境的影碟,無止境的音樂,一次次逍遙奢侈的飯局,也有過積極不頹廢或者說對未來生計有影響的東西。
所以,我們習慣在注定短暫的東西加上進行時,過於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一次次被這些依附狠狠甩脫,最終依附的是能無意義的瑣碎。
那些都是曾經,都是之前我們所經曆過的時光。
最後,我們發現了我們的追求,與當時的理想產生了大相徑庭的差距。
說起來,歸根到底,我們現在追求的是什麼?”
刑學林對所以人發出了這個問題。
我們,日日夜夜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有人能夠回答出來嗎?
他很想咆哮。
但是,很遺憾,這是網絡。
隻有那幾個附在屏幕上麵的文字,代表著屬於他無聲的咆哮。
“我們追求的是無比豪華的世界,別想著反駁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那種世界:舒服的生活,無止境的快樂。
這唾手可得的快樂歸功於金錢,車後坐的夜雲,名牌衣服,唱片,電腦,手機,書籍,鮮花,飯局,電影院......
是的。
長大之後,老了之後,世故了之後,就喜歡這些。
為什麼,因為隻有那些東西帶給我們一種存在感,一種愉悅感。
但是,年輕人呢?
是某些時刻會負氣的動用夜郎國學來的自大認為可以動用自己單獨的力量輕易輕鬆的擺脫來自金錢和家庭的關係。
這種情緒,我們稱之為叛逆。
叛逆,真的隻是發生在青春期。
為什麼?
那是因為,青春,等於,不平庸!
那是一股勁!!!
一種不服輸的勁頭!
真的懷念那個時候並不是向往那種紙醉金迷的日子。
那是一段,很輕狂,輕狂到什麼都不放在眼裏的歲月。
他們腦子裏麵並不是那些錢錢票票。
在度過了那個時間之後,我們都會格外的幻想出那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