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九六年就是開啟城鎮化變革的一年,從開春後的第一銑土開始,河莊村的版圖將翻開全新的一頁!
首先是趁著冬春枯水期,對護村河的清淤工作,清理出來的青膏泥直接拉到了廟產地的園林景觀苗木基地用來肥田。
清淤工作是分段來進行的,首先進行的是北護村河。將東西池塘的進水口閘住,用抽水機將裏麵的水抽幹,然後用挖掘機進行開挖,挖後對兩側河岸進行加固,為了不破壞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互,沒有用水泥對河岸進行渠化,而是用鏤空磚進行護坡,鏤空處還種植了連翹、迎春和枸杞等灌叢植物。營造了一種不是土坡勝似土坡的假象!
在村後單元樓通往村中央的打通道路上,預留了橋梁。為了不影響護村河的整體美感,不影響護村河的正常流通,采用了梁式橋的平頂通過方式。畢竟,護村河的寬度隻有十幾米,將橋墩直接隱藏於南北兩端的河岸泥土中,隻需要一個橋孔就可以跨越。完全不影響橋梁的完全性!
這些基建工作完成後,再轉移到其他河段,依次類推,一直耗費了三四個月,方才趕在夏秋汛期來臨之前疏浚了整個護村河。這完全得益於現代化的機器助力,要不是,絕對這麼快就能完工!想當年,白守禮和萬長興兩個人可是帶領著全村上千的村民,大幹了兩年半,方才艱難竣工。而且還僅僅是開挖了土石方,根本就沒有對河岸進行加固和美化!
隨後,便是護村牆的複原重建。恰好正值暑期放假,冶州師院的古老師幹脆住進了河莊村白天雷家,親臨現場進行指導施工。先是對鏟除了表土,然後小心翼翼地將護村牆的殘存地基整個挖了出來。
采用現代的鋼筋水泥進行了澆築,形成了地下穩固的地基。地上部分完全按照當時的規製,城牆的厚度和高度都沒有改變。連裏麵的夯土牆也是用生土摻和著石灰、砂石和水泥,用現代的振動機夯實了!城樓的規製也沒有改變,完全是原來的高度和寬度!唯一的改變就是北護村牆上中段下方的那個通道。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幾易圖稿。專家們的意見是修舊如舊,不留通道。可是村民們的意見很大,尤其是村北河莊新村單元樓裏居住的村民,全都強烈要求,開設一個通道。
最後,冶州師院規劃設計院的那些專家們不得不考慮到村民的實際需求,在北護村牆的下方開設了一個通道,也就是護村河上梁式橋的對應牆段位置。從這裏一直通到了河莊村的村中央小廣場處,與南大街連為一體,徹底打通了從村後的冶天公路到河莊村南的學苑路。最終成為縱貫河莊南北的大通道,或者說是整個重新規劃後的河莊的中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