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佬級人物,果然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一個個手段花樣齊出。人們總說人死如燈滅,可眼前這位西方教皇就連死後還不省油,死後殘存的一口怨氣,也誕生出靈智,妄圖想著複活人間。
然後偷偷摸摸在黃泉路打造出這麼一艘“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周平倒是知道的。
遠古時期,大約一萬年前地球一次大規模冰河消融運動,引起全球性質的大洪水。
據說,距今最近的大約發生在1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持續了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毀滅了諸多早期文明——冰河劇烈消融導致的水量大增,使得河流,特別是大型河流,在上遊甚至是源頭,就發生流向、流量的明顯超常規變化,一路下來,影響逐漸廣泛、深刻、複雜;先民們苦心孤詣選定,甚至是流血拚命打來的“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恰成了洪濤肆虐的“最佳”去向……
麵對這場洪水,西方和東方留下了不同的傳說。
西方教皇依據上帝指示造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的形狀有如箱子一般。諾亞看來把動物和超過一年的糧食平均地安置在方舟上。紀錄中,載了諾亞一家八口,以及各種飛禽走獸,不潔淨動物雌雄各一對,潔淨動物雌雄各七對,在洪水來臨之時,大地全部被洪水淹沒,隻有諾亞方舟上的各種生物得以幸免,在洪水過後,諾亞方舟擱淺在了阿勒山上,最後,上帝以彩虹為立約的記號,不再因人的緣故詛咒大地,並使各種生物存留永不停息。
同時周平還知道,在西方通過諾亞方舟避難的同時東方世界也在麵臨著一場洪水大災難的考驗。
大禹治水的故事,國人耳熟能詳,是講禹的父親“鯀”,受命治理水患,采取了“堵”的方法,結果是失敗結局,鯀也因而“自死”。他的兒子禹,采取了“疏”的方法,經多年艱苦努力,終於成功——洪水退卻的同時,被“馴服”成了可造福人類的樣子。
這個故事,如果提煉“關鍵詞”,可以有這麼幾個——治、堵、敗、疏、成。
諾亞方舟的故事,同樣提煉“關鍵詞”,則會是——逃、淘汰、選擇、拯救。
在這個故事裏,人也好,萬物生靈也好,麵臨滅頂之災的“主打動作”是“逃離”,也可以說“逃避”;乘著“神”所賜予的“拯救”——那座方舟——逃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做選擇和淘汰,在弘揚“悲憫”的同時,某種程度,其實也反映著“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
這故事,可以說挺形象地反映出了其所代表及延續出的文化的精神特質:人對神的依賴、趨利避害的本性、悲憫的宗教精神與殘酷的叢林法則的“共生”……
對比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容易發現我們傳統文化的諸多不同。
首先,麵臨滅頂之災,我們的先民,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要“治理”,也就是——抗爭!
抗爭,體現在幾乎所有中國古老傳說中。
這不是一家之言,甚至都不是這個古老東方民族的自說自話。據說,西方一些研究這些的學者,也發現了這個特點。
大禹治水、誇父逐日、後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都在講“抗爭”,是人、人間的英雄、由人幻化成的意誌化身,對大自然的抗爭!對神的抗爭!
這些傳說,都在告訴全是世界——中華民族,古老的華夏族群,最富於抗爭精神!而這種英勇的抗爭精神,是由“人”來將其現實化體現的!
就是說,東方先民不依賴“神”的眷顧和“拯救”,自己靠自己!
不害怕災害,甚至不畏懼神,我們會抗爭,一直抗爭,直至勝利!
大禹治水的故事,特別突出地表達著抗爭精神和“靠自己”的精神——
麵對滔天洪水,我們選擇抗爭,選擇與其戰鬥!
不淘汰任何人,而是團結起所有人,一起參與進這場偉大的抗爭!
這也是這個國家不同於其他幾個已經消亡的文明古國,沒有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緣故。
周平就感覺自己的神魂力量再一次堅固起來,並且心靈之力愈加通透,仿佛剛剛的所想契合了大道。
周平很快冷靜下來。
他開始在腦海中翻找記憶,看看從古至今,有沒有哪位西方教皇是死在國內的?
不過這注定了是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