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稚之名,孫堅立即想起徐庶連續兩次提醒自己:準備七日幹糧,以備不時之需。
自己卻沒聽。
高人就是高人,早就看出未來之事,可惜自己恨他投了中山世子劉稚,不肯聽他之言,若是早聽他之言,豈有今日之禍?
劉稚怎麼來了?
劉稚這些天逍遙自在著呢!與大喬雖然沒有真正消魂,卻是更是魂消,大喬婉轉輕吟響起之時,劉稚就感到自己仿佛變成洪荒猛獸,隻想把大喬嬌嫩的香軀撕碎,恨得大喬每一次都要把劉稚的手臂抓過來留下美麗的櫻桃印。
大喬本以為劉稚少年心性,興趣過後就會歸於平靜,哪裏行到劉稚真如同洪荒猛獸一般,每一次不把自己折騰得死去活來誓不罷休,大喬實在無法,隻能在夜半無人私語時軟語求饒,咬著香唇亂出主意:把諸葛姐妹也這樣。
劉稚摸著下巴想了一下:“可以考慮,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大喬。”羞惱的大喬就忍不住要咬人。
還沒等劉稚向諸葛姐妹伸出魔掌,黃蓋回來調糧,劉稚聽聞這個消息就知道壞事了,孫堅一定沒聽徐庶之言,又走上曆史的老路。
猛虎孫堅為了沒有成為三極之一,而早早死去?
孫堅自十七歲斬殺海賊揚名之後,直到以三十七歲的壯齡逝於討伐劉表,為東漢末年最為活躍的一顆將星隕落塵埃。關於孫堅是如何戰死,各種史籍的說法不一,共同點是孫堅在圍困襄陽的過程中於峴山為劉表部將黃祖的伏兵所殺,而且是在已經打敗黃祖軍的前提下單騎戰死。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是黃祖出城與孫堅夜戰,被孫堅打敗之後逃入峴山,其部下從竹木之間射殺孫堅,另有一種說法是劉表部將呂公領兵沿山與孫堅接戰,正遇兵少的孫堅軍,拋下巨石將孫堅打得腦漿迸裂。《三國演義》則是綜合了這兩種說法。
無論孫堅是被射死的,還是被石頭砸死的,似乎都不是預先布置好的巧妙陷阱,關鍵的地方在於孫堅僅率領少數人馬進行追擊,甚至可能是一人一騎追擊敗軍。
暫且不說“窮寇勿追”是兵法的常理,從敵方劉表軍的角度來說,看到敵軍少數兵馬追來而且主帥孫堅又在其中,就算隻是個兵卒級別的人物也會想到反擊,更何況峴山又是如此險要的地形,這個便宜如果不占那劉表軍的智商就有大問題。
孫堅有戴紅頭巾的習慣,所以劉表軍從亂軍中認出孫堅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甚至不需要黃祖或者呂公的指令就可以送孫堅歸西。江東之虎於勝仗之時突遭狙殺,真可謂樂極生悲了。
曾記得聽過一句話,再勇猛的人也會被一支箭射死,從孫堅單獨追擊敵軍這種冒進之舉來看,很難說孫堅具備大將之風。從孫堅一生征戰來看,他陷入險境已經不止一次,在攻打黃巾軍波才部曾經單騎追敵深入而負傷墜馬,在與董卓部將徐榮交戰之時也陷入險境後來與部將祖茂交換紅頭巾而逃脫性命,這一點遺傳基因還傳給了他的兒子們。
孫策因為輕身無備而死於刺客之手,孫權有射虎冒險的愛好,孫翊也因為剛猛的性格而被部下暗殺。所以孫堅應該是衝鋒陷陣所向無前的猛將,而不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智將。
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忘,再厲害的猛將也有可能陣亡,就像顏良文醜,就像關二爺呂布,所以,猛虎的名號已經預示了孫堅的前途。
在徐庶連續兩次提醒下,孫堅都沒記在心上,活該他倒黴。
正當劉稚在思量要不要發兵援救孫堅之時,典韋來報:“世子,驍騎校尉曹操將軍、北平太守公孫瓚將軍有急事要見世子。”
劉稚精神一振,明白二人來找自己所謂何事。
“請!”
劉稚起身迎出帳外,前麵是曹操和公孫瓚,後麵跟著一臉急色的黃蓋。
進帳分賓主落座,曹操直接開門見山道:“世子,烏程侯部缺糧已達數日,唯恐生變,曹某與公孫太守特來邀請世子一起發兵前往汜水關援助烏程侯,不知世子意下如何?”
劉稚聞言一臉驚訝:“烏程侯沒有多備糧草嗎?”就看黃蓋。
黃蓋撩衣襟跪倒:“世子大恩,黃蓋沒齒難忘,隻是此時侯爺已到了生死存亡之地,還請世子早發救兵。”
曹操和公孫瓚可不是省油燈,立即聽出話中意,原來劉稚很可能提醒過孫堅要多背糧草,孫堅做當成耳邊風。
劉稚微微點頭,向曹操和公孫瓚道:“既然如此,事不宜遲,我等立發救兵。”
黃蓋不禁感激涕零,向著劉稚就磕頭:“多謝世子。”
劉稚起身扶起黃蓋,向典韋道:“大哥,傳我將令,命公明點兵兩萬,隨我去援助烏程侯,奉孝、元直留守待命。”
典韋道:“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