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稚道:“溫侯若是感覺後退會引發士兵不滿,不如出兵經上郡,向南匈奴老窩發動進攻,你我聯手共禦外敵,也算留下一段佳話,也不枉溫侯天下第一猛將的美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溫侯大名動天下,溫侯若能出兵南匈奴,必會讓異族人膽寒,從此之後,天下英雄提起溫侯,何人敢不讚美溫侯?溫侯必能流芳千古,有道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請溫侯三思。”

呀!呂布聞言心裏就翻個。

呂布承認:劉稚說的非常正確,隻是自己此來可不是真的為了幫助劉稚抵抗南匈奴,而是來掣肘劉稚,為下一步宰掉劉稚做準備。

此時聞聽劉稚所言,呂布不禁半晌無語。

聽劉稚的?呂布真想聽,誰不想流芳千古?

但是,自己真聽從了,怎麼跟董卓交代?

呂布不禁左右為難。

呂布一咬牙:“使君,呂布一路急行軍而來,士兵勞頓,呂布願退兵百裏,讓士兵稍事歇息,再出兵南匈奴,不知使君意下如何?”

劉稚一臉慨歎:“某還是希望能聯手溫侯共創輝煌,讓史官寫下濃重得一筆——劉稚、呂布攜手共抗異族入侵。”

呂布差一點一激動就答應,卻被呂布強行壓下,隻是向劉稚一抱拳:“待士兵歇息過來,呂布必當全力以赴。”

“多謝溫侯。”

劉稚離開,呂布立即下令拔營起寨,後撤百裏。

一將忙道:“溫侯使不得,此乃劉稚之計。”

呂布道:“外族入侵國難當頭,呂布身為武將不能縱馬沙場擊殺異族,已經很慚愧,今退兵百裏,既是能給劉稚一個交代,也是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也是給太師一個交代,至於劉稚能用這段時間幹出什麼名堂,就看劉稚的水準,呂布不能殺敵,這個時候卻也不能幫助異族殺劉稚,百裏之地,一天就可到達,文遠不想某遺臭萬年吧。”

將領忙道:“末將不敢。”

西涼軍後撤百裏,晉陽城中一片歡騰。

徐庶道:“主公厲害。”

劉稚隻是微微一笑:“呂布雖然性情反複無常,卻不愧為英雄二字。現在就看子龍奉孝公孫瓚如何對搏南匈奴。”

“主公明鑒。”

徐庶為何改變對劉稚的稱呼?

州牧可以招募軍隊和任免官吏,並且稅務歸自己管轄,可以算上一方王國,隻是名義上聽命於東漢政府罷了,也就是說州牧麾下的官員隻向州牧負責,是州牧給他管官職和俸祿,所以這些官員稱呼州牧為主公。

現在劉稚是禦封的並州牧,所以在稱呼上麾下眾將已經開始改變。

徐庶道:“主公,並州還有兩支兵馬可以收服利用。”

劉稚道:“元直是說白波軍郭太、黑山軍張燕?”

徐庶道:“正是,郭太、張燕被使君擊敗逃到並州,並州地廣人稀,很適合他二人藏身,根據斥候所報,他二人已經聯合起來,在雲中郡和五原郡一帶活動,既同異族開戰,又與當地駐軍開戰,主公現在已為並州牧,不妨詔安二將,如果能詔安,必是主公對戰南匈奴一大助力。”

劉稚略略沉吟,對於張燕,別看鬥了這樣久,劉稚很是很佩服張燕,在重視門第的封建時代,張燕因其山賊出身而被史家有意忽視,這是不公平的。他也該算是亂世群雄之一吧。至少不應該與張繡陶謙張揚之流並列。

說到張燕,大家對他的印象可能僅僅是演義中的一句:黑山賊張燕引軍十萬來降,操封為平北將軍。

或是三國誌二公孫陶四張傳中寥寥二百字的記載。可能絕大多數人認為他僅僅是山賊而已。

其實張燕也是漢末爭奪天下的英雄。

張燕確實從山賊起家,這也是史家貶抑他的原因。張燕爭霸天下的過程中,其主要對手是河北袁紹。

官渡之前袁紹把張燕列為與公孫瓚同等的大敵。沮授對袁紹說: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觽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觽,迎大駕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複,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從中可以看出,那時候張燕與公孫瓚並列為袁紹的兩大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