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可汗於夫羅引大軍直奔王城殺來,就想跟並州軍決一雌雄,上一回左賢王領兵出戰,最後損兵折將而回,於夫羅就很不服氣,一群連戰馬都奇缺的漢軍豈是我精銳騎兵的對手?

聞聽王城被攻,於夫羅帶著怒氣就殺回來。

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所以在沒有定居河套地區之前,他們所謂的王城並沒有固定之所,在定居河套地區之後,才以榆林為王城,隻不過,匈奴人不善鑄城,建得城池真是慘不忍睹,而且,匈奴人不善守城,守城之戰比起漢軍相差甚遠,於夫羅回來的時候,隻看到被打的七零八落的王城。

氣的於夫羅大吼一聲:“殺!殺盡這些南蠻子!”

於夫羅去打敦煌,已經帶了十萬兵馬,鎮守河套地區還有至少十萬兵馬,但是這些兵馬很分散,沒有王令,這些戰士平時就是牧人,真正的職業軍人不過數萬而已。這就給了龐統以絕對的機會。否則,十萬兵馬對上十萬騎兵,這仗怎麼打真夠龐統頭疼。

於夫羅見到麵目全非的王城氣的火往上撞,立即揮師向漢軍大營展開攻擊。

如何對付南匈奴的三十萬騎兵,劉稚已經料想周全,不僅僅要對付南匈奴的騎兵,未來對付其他諸侯免不了也會用上,所以,劉稚用了心思。

紀律良好的職業步兵是最適合對付騎兵的。其實步兵隻要能維持住緊密的陣形,就能讓騎兵無可奈何,武器配備也很重要。

在馬具還不完全的時代,大型盾牌組成的盾陣就足以對抗騎兵,比如羅馬的龜甲陣。

但在馬具完全的時代,隻是盾陣行不通了,需要更複雜的武器配備。

第一,長矛或長槍:這些幾米長的武器是用來對抗騎兵的衝鋒的,效率自不必說,隻要陣形不亂,就沒有騎兵能占到便宜。

第二,戟、長柄斧、戰鬥鋤或其他種類的長柄武器:這些一般不超過2米的武器,作用不同於長矛它們主要用於對付衝進步兵陣形的騎兵,因為長度適宜,所以很適合在混亂的肉搏戰中對付騎兵。

第三,弓弩:遠程武器在步兵方陣內雖然比例並不高,但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對付輕裝騎兵時,步弓手是維持陣列穩定的關鍵。因為騎兵不會衝擊穩定的步兵陣列,所以在對付步兵時,都會先輕裝士兵襲擾步兵陣列,方式主要為遠程攻擊,所以陣列當中的弓弩手,就是對抗這些輕裝散兵的關鍵,隻有壓製住敵方的襲擾,才能維持陣列的穩定。

總之,在一個完整的步兵陣列內,以上這些武器以及持有它們的士兵,都是必不可少的。單純的長矛或弓弩,是難以抵抗騎兵的。

對於訓練不足的步兵而言,麵對騎兵時,戰車是一個很好用的補充裝備,用車圍成的臨時壁壘,是步兵在平原上對抗騎兵時的重要設備,這種簡易圍牆不但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減弱騎兵的衝擊力,還能給步兵帶來一些心理優勢,畢竟堅牆之後逞勇易,有一道牆擋在前麵,哪怕這牆不怎麼結實,也能給人一種安全感。打仗,是冰的士氣很重要,何況如果戰車仔細布置形成重甲戰車,不論是對方士兵還是對方士兵都會形成巨大的心理衝擊力。

為了這一戰,劉稚一直在準備,隻是時間是有些緊張,不能盡善盡美。

於夫羅率眾來攻,率先麵對的就是漢軍的步兵方陣。

遠遠看去,首先是沉重的盾牌,然後是寒光閃閃的長矛,給人的感覺漢軍的步兵方陣就是一個個長滿尖刺的烏龜殼。俗話說:狗咬刺蝟,無處下嘴,麵對漢軍方陣,於夫羅就有這種感覺。一個個漢軍方陣就是一個個的刺蝟,鐵刺蝟。

“殺!”

兩軍對戰,究竟是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勝利,還是騎兵勝利,還得打過才算數,於夫羅大喝一聲,下達進攻命令。十萬騎兵齊催坐騎各抖嚼環,就向漢軍發動進攻。

“殺!”龐統令旗一擺,漢軍方陣邁著整齊的步子往前行進,首先發動進攻的是方陣中的弓弩手。

漢軍每一方陣人數為五百人,上百個方陣從各個角度向對方發動攻擊,這些輕騎兵就要吃足苦頭。

一番箭雨過後,衝在最前麵的騎兵就成了刺蝟。

步兵方陣繼續,與騎兵正麵相遇,慘烈的搏殺就此開始。

兩方剛一接觸,龐統將令旗一擺,早就等的眼珠子冒火的臧霸、張遼大吼一聲,率領騎兵就從兩翼向匈奴騎兵展開攻擊,對付騎兵,還是騎兵最拿手,隻是漢軍騎兵少,不能做主力使用,隻能做輔助作用。

這不算,文醜率領五千騎兵不參與大規模戰鬥,而是迂回向南匈奴可汗於夫羅殺來,直取戰旗。

戰場上,戰旗就是三軍將士的靈魂,戰旗在,士兵士氣在,戰旗不在,士兵為何而戰?

說時遲那時快,文醜領一哨人馬就奔南匈奴王旗殺來,所到之處就跟開了鍋一般,無論人畜,隻要遇上文醜,就是一刀兩斷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