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這個年代的“老TOM”,那可能也算是部分資深棋迷的情懷了。
這個對弈平台的最大特點,嗯,用後世的流行網絡用語來說,那就是硬核,相當的硬核。
在平台開張之初,“老TOM”的升段之難,這裏的段位之硬核,那都是在老棋迷中有口碑的。
在這裏升級難到什麼程度?國家女子圍棋隊的那些女國手們,一開始想在這裏站穩9D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降到8D是家常便飯,甚至到更基層的7D去鍛煉也屬尋常。
而像前世李襄屏那樣的業6水平,在5D,6D時候都經常輸棋。
李襄屏前世親身經曆過的事:記得他第一次上“老TOM”的時候,大概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那時他雖然放棄正規學棋好幾年了,但怎麼說也是有底子的呀,不算那種特別強的業6,強業5到中等水平業6的水平還是有。
根據其他對弈平台的經驗,那麼到了他這種水平,通常打到9D肯定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在升到9D之前,業餘高手們俗稱為“趕路”。
李襄屏開始也是這樣認為,他在“老TOM”是從1D開始趕路,然而隻等他趕到3D的時候,就很快遇到問題了。
這一天,他在網上遇到一個3D,這個3D的名字很普通,戰績也很尋常,然而一交手,李襄屏很快發現這是個硬茬。
李襄屏當時就覺得有點奇怪了,心說一個剛開張沒多久的對弈平台而已,怎麼這麼快就有這麼多“地雷”駐紮了嗎?
考慮到可能是遇上“地雷”,遇上李襄屏打起精神了,第一局倒是被他拿下,不過卻贏得非常辛苦。
等到對手很快向他申請第二局,李襄屏就猜測此人可能不是什麼“地雷”了,因為這年代“地雷”的習慣,或者說他們的“行規”,講究的是什麼“一擊不中,遠飆千裏”,也就說通常輸了棋之後,地雷們是不會馬上發起挑戰的,就算還想搞“刺殺”,他們要麼換人,要麼換馬甲。
於是就這樣,在那天晚上,李襄屏就和那個3D操練開了。那天到底下了多少盤,李襄屏已經不記得了,最後兩人的總戰績,他也已經忘記了。李襄屏隻記得經過那天晚上之後,他在“老TOM”從3D升為4D,花了將近60盤棋。
過了好幾年之後他才知道,那天和他交手的那個3D,原來是滬上一位知名業餘高手,而他當時也是在“趕路”的。
不僅如此,在後來的4D,5D,6D.....反正在“老TOM”的時候,李襄屏幾乎在每個級別都要輸棋,他就從來沒能在這裏跳段升級。
就是因為“老TOM”的段位如此硬核,所以在“清風”逐漸式微,而“聯眾”又賴皮眾多的情況下,這裏就吸引了諸多像李襄屏這樣的資深棋迷了。
而接下來的“非典”,其實又是為這個對弈平台加了一把火-----
名聲漸漸傳出去以後,“非典”期間職業棋手們的“網練”,其實大多都是在這個平台進行的,因此在接下來一兩年時間,“老TOM”絕對算是國內最有吸引力的對弈平台。
隻不過好景不長,這個對弈平台也沒輝煌多長時間,稍晚一點時間,等到“弈城”開通,“老TOM”很快招架不住,在競爭中一路節節敗退,等到李襄屏穿越那會,他都已經多年沒去那下過棋了,都不知道這個平台還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