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多世俗國組成的東教區與西教區不同,天父教會的中教區隻有一個國家——教皇國,而教皇國的心髒就位於古泰羅帝國曾經的首都——泰羅。
教曆5世紀時,西泰羅帝國遭到北方蠻族的不斷侵擾,最終被滅國。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西泰羅人被野蠻人肆意奴役和屠戮。在這樣的危難關頭,天父教會從宗教勢力逐漸轉變為政治力量。
他們組織起敗退的軍團和逃難的平民,占據城堡抗擊侵略;派遣了修士使團,前往東泰羅帝國請求援兵;動員眾多視死如歸的神職人員,前往蠻族大軍中,進行傳教和布道,並成功使得大批敵人皈依了天父教派。
在那樣一個動亂與紛爭的年代,天父教會一時之間成為了傳播福音和抵禦外敵的先鋒和首領。
教曆6世紀,持續了近百年的戰爭逐漸落下帷幕。蠻族在教會和世俗的抗擊下,敗退回了北方。西泰羅帝國原本的疆域上,隻留下了三股軍事力量:皈依了天父教會的蠻族王國,占據了西部地區;由天父教會率領的西泰羅舊軍和人民,占領了中部;東泰羅帝國軍隊和其信仰的教會——至正教會,占據了西部。
教曆7世紀初,天父教會在曾經的帝國首都——泰羅的舊址上,重新推舉了皇帝,旨在重現西泰羅的輝煌。至正教會卻提出,西泰羅的血脈已斷,不承認新皇的合法性。在那之後,發生了兩派教會自分家以來,最嚴重的衝突事件。
東泰羅的至正教會不再承認天父教會是與其並肩的教宗地位。而天父教會則直接單方麵開除了東泰羅帝國皇帝的教籍。曾經同根並蒂的兩派教會,從此走上了決裂的道路。
教曆8世紀,天父教會以土地和財富做為誘餌,聯合了西部皈依的蠻族王國,與盤踞東方的至正教會進行了一係列領土爭端、信徒爭奪、意識形態的鬥爭,並最終奪回了大片的教區。
隨著東方勢力的逐漸退敗,天父教會一方麵履行約定向西部王國,割讓了部分土地並交付了財物;另一方麵卻利用外交手段和政治謀略,分化、挑撥、教唆西部王國,讓其陷入了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之中。
教曆8世紀末、9世紀初,天父教會教皇加冕了當時的教皇國世俗皇帝為『受上帝委托統治泰羅帝國的偉大皇帝』,這一舉動徹底將兩個教派置於水火不容的境地,同時也宣告了『教皇國』的正式成立。
與東方皇帝可以插手教會事務不同,教皇國的世俗皇帝無權幹涉教會,隻負責世俗事務的管理。軍隊調動、人事任免權完全歸屬於天父教會的教皇,後者甚至可以通過開除教籍的方式,直接罷免世俗皇帝。因此,在教皇國中,教皇才是不折不扣的君王。
然而,好景不長。
從教曆10世紀起,教皇國的聲望因一係列事件而下降。其中,最有名的事件當屬:泰羅城貴族中的幾個婦女,通過成為教皇情婦而掌握了教廷大權,她們的兒子,以及兒子的兒子,都被立為教皇。從教曆903年到963年的這段時期,被稱為『蕩婦當政』(pornocracy)時期。
這段時期,天父教會的聲望大受打擊,至正教會的勢力隱隱抬頭,西方王國得到了些許喘息,戰亂也逐漸結束。
教曆11世紀中葉,改革派在天父教會中逐漸站穩了腳跟,並發起長達了數十年的教會改革運動,重振了日益敗壞的教會道德,反對俗人控製神權,反對教會神職買賣。該運動大大提高了教會以及教皇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