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涉及到理論和實驗情節,雖然作者已經做了簡化,但可能還是會有一些燒腦,如果不適應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本章末尾的結論部分)
在托德看來,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一種微生物,有著『暴君』如此詭異的形態。
將樣本放大至數萬倍之後,從外表上來看,『暴君』有點像是原生型的噬菌體病毒。它的頭部是一個巨大的包囊,裏麵用來裝載dna片段,身體是一根粗直的病毒莖杆,尾巴則是成百上千根類似章魚觸須的超長軟管。
為了測試『暴君』病毒的生理特征,托德專門設計了一套活體實驗。
將十二隻小白鼠分為四組,每組三隻,分別為:
第一組實驗品什麼都不做,就是非常普通的白鼠。
第二組注射異能細菌。
第三組同時注射薩瑟蘭古細菌和異能細菌,但二者的比例控製在一定範圍內,確保不會出現變異。
第四組注射薩瑟蘭古細菌和異能細菌,但異能細菌的數量超過古細菌的承載量,故意造成實驗體變異。
這四組的實驗對象,分別對應了普通人、普通異種人、正常的繼承者、變異後的繼承者這四類人。
將『暴君』病毒分別注入四組小白鼠的體內,在一段時間之後,實驗體全部出現了變化。
第一組代表普通人的實驗體,在注射病毒後的三十分鍾之內,出現了高熱、嘔吐、抽搐、昏厥,最後全部死亡。
第二組代表普通異種的實驗體,與第一組落了個同樣的下場,全部死亡。
第三組代表正常繼承者的實驗體,在經曆了長達十小時的掙紮過後,最終還是沒有擺脫死亡的命運。
而最後一組代表變異繼承者的實驗體,在注射了暴君之後,身體的變異逐漸停止,體表和器官恢複了正常狀態,保留了基礎的外界應激能力。
這是怎麼回事?
托德從四組實驗品中分別各挑出一隻小鼠,開始進行解剖化驗。
打開第一隻小白鼠的顱骨,托德被裏麵的情形嚇了一跳,大腦雖然已經停止運作,但腦部的皮質細胞,卻已經全部被一收一縮的黑色網狀薄膜所覆蓋。
看上去就像有人用一層黑色塑料保鮮膜,緊緊覆蓋住實驗體全部的神經係統。
托德將小白鼠的大腦切片放到顯微鏡之下,一番觀察之後,總算獲取了『暴君』的生理資料。
『暴君』的工作原理,有點類似於噬菌體,它們利用蛋白質構成的觸手在細胞表麵『登陸』,接著將觸手刺入細胞核中,提取細胞內優質的dna片段(優選策略暫且不明),再將這些dna吸入病毒的囊包內進行保存。
當它完成一組細胞的吞噬之後,就會選擇下一組目標繼續這個過程。
當囊包中的dna片段達到一定數量時,『暴君』病毒會停止吞噬,轉而像幼蟲作繭一般,利用周邊遊離的蛋白質等營養組織,生成一個大型球體狀的『病毒巢』(virus nest)。
這個球體誕生的過程,是托德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一個環節。
數以萬計的『暴君』病毒聚集在一起,將各自的蛋白質觸手伸長到極限,每兩個病毒之間利用觸手的末端互相搭接,形成一條中空的管狀通道作為『橋梁』。這麼多病毒通過彼此相連的觸手管道,共同構建成了一個立體網格狀的球體『病毒巢』。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是最精彩的一幕。
『暴君』病毒將頭部的dna片段,通過病毒杆莖傳導至尾巴的觸手,再通過觸手搭建而成的管道,傳送到其它病毒的頭部,就好像一個高速運行的立體管網,病毒之間不斷進行著dna的交換和篩選。
在這個過程中,『暴君』將dna中睡眠狀態下的非編碼區基因全部激活並大量複製,接著這些『暴君』病毒就仿佛車間流水線上的挑揀工,將完全激活後的dna片段經過比對和檢查,扔掉那些劣質和無用的片段,留下那些優質的部分,最後再將這些片段在『病毒巢』中重新組裝起來,形成全新的、進化後的生物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