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選料,製作紅燒肉的器皿也很有講究,林蕭和賀東臨兩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瓦煲來燉煮。
這種從國內帶來的瓦煲,口小肚大,上窄下深,為青泥製成,就算長時間燒灼,也沒任何問題。
之所以選用瓦煲,而不用鐵鍋,是因為肉塊必須泡在湯水中小火燉煮,最後用大火收幹。如果露出湯麵太久,五花肉瘦肉的部分便會發柴,顏色也會不一。
瓦煲直徑小,相比敞口的鐵鍋,不用放很多水也能將肉塊燉製酥爛。至於用高壓鍋來燉,林蕭和賀東臨是不屑的。
高壓鍋壓出的紅燒肉,外表和燉出的相差無幾,可沒有經過時間的磨礪,快速成型,味道根本無法完全進入到肉塊中,口感上要差得多。
隻有費盡心思,將每個細節把握好,那才能燒出一碗誠意滿滿的紅燒肉。
“這輪時間就有些長了。”林蕭將瓦煲的蓋子蓋上,用手往鼻端處扇了扇風:“我這鍋紅燒肉,得燜上55分鍾,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巧了,我的也是。”賀東臨扯下腰間的圍裙,笑道。
“老劉,反正時間還有,不如你宣布最後一道題目吧。”林蕭端起桌上的茶水一飲而盡。
“最後一道菜……”劉芒想了想,一眼瞟過桌上筐中的雞蛋:‘那就做個雞蛋吧。’
“雞蛋?怎麼個做法?”林蕭追問道。
“做法不限,誰的更出彩,誰就贏。”
“可以是可以,那搭配的食材沒有限製嗎?”林蕭摸了摸鼻子。
“輔料沒有限製,不過有一條,得以雞蛋為主。”
“行。”賀東臨重新係上圍裙:“小劉師傅這是想考驗我們的基本功啊。那我就做道‘黃埔炒蛋’好了。”
“‘黃埔炒蛋’?老賀,你都選了這道菜,那我隻能拿另一道來應對了。”
“什麼菜?”
“水汆雞蛋。”
“針尖對麥芒!好!”賀東臨一聽,立刻變得鬥誌滿滿。
‘黃埔炒蛋’是粵地的一道傳統名菜,據傳出自廣州市郊黃埔碼頭船民之手。一天黃昏,停泊在黃埔一廣州水上船民突有親友到訪,一時買不到什麼好菜,水中人家習慣在船尾養雞,於是隨手拾到雞蛋炒了待客,急切間連蔥都沒有放,但那碟蛋炒的香嫩無比,客人連連稱讚,以後這類炒蛋就名“黃埔炒蛋“。後經名廚改進而成為市肆名菜,其製法介於“炒滑蛋“與“煎芙蓉蛋“之間。
雖然這道菜隻用雞蛋為原料,但對於火候的控製極其講究,因為它的做法介於炒和煎之間,製作出來的雞蛋除了要兼具嫩、滑、潤外,其形狀更要像一塊金黃的布匹,用筷子一提,能迎風抖動。
而林蕭要做的‘水汆雞蛋’,同樣是一道簡單又不簡單的一道菜。
這道菜除了雞蛋,還要用到韭菜為原料,在製作過程中把韭菜和雞蛋的鮮味提到最佳效果,並且兩種味道要相互融和,不能彼此壓製。
‘水汆雞蛋’和‘黃埔炒蛋’一樣,最難的是火候和成形。打碎的雞蛋下鍋不能散,要在清水中煮成團狀。煮好的蛋團熟而不老,香滑四溢,最後點上一些醬油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