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蓉城半年多時間,陸凡一直都是睡在公司租的辦公室裏,那個時候也沒有“美團”、“餓了麼”這些可以點餐什麼的外賣平台,肚子餓了就得自己做飯,搞得別人一走進辦公就能問道一股油煙味,不是怎麼方便,所以陸凡一直都打算給自己先買套房子。
今天陸凡起了個大早,準備去市裏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房子,如果有合適的話,就打算買一套,順便也把老家的家人一起接過來享享福,前世沒有讓他們享到自己的福氣,等自己有了條件,目前卻去世了。辛苦了一輩子都沒有想到他這個大兒子的福,所以這一世一定要讓他們好好享享福。
這個時候,蓉城市區還沒有進行舊城改造,麵積也不是很大,一環路才剛剛修好,還沒有後來的二三四五環,按照當時的說法,一環路以外就是郊區,附件都是莊稼地,基本上沒有樓盤,所以陸凡隻能在一環內選擇。
北邊有當時蓉城市唯一的一座火車站,治安太亂,不考慮。
東邊當時還是工廠聚集地,還沒有改造,整天都有煙氣排放,環境不怎麼好,也不考慮。
西邊是當時政府機關所在地,房子也都是政府給公務員修建的福利房,想買都買不到,而且離陸凡公司也比較遠,也不能考慮。
所以能考慮的範圍也隻有城南這一個區域了,那裏有兩條江從南邊穿城而過,環境和風景也很好。這裏也是蓉城最早進行開發樓盤的區域,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的開發商來這裏投資建房,當時很多外地來蓉城做生意的老板,都是在南門置業買房,蓉城第一批高端樓盤也都是現在這裏拔地而起,所以才有了“東窮西貴南富北亂”的說法。
這麼一盤算,陸凡心裏已經大致有了一個範圍。
半個小時後。
浣花溪畔……
這裏是蓉城市最早的別墅區,小區前方是一條隴河穿城而過,在這裏分流成一條叫做浣花溪的小溪,背後是一個叫做“杜甫草堂”的地方,相傳一千兩百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在這裏蓋了幾間茅草屋,並居住了四年多時間,他有一首詩寫到:“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其中的草堂就是說的這裏。
讓杜甫萬沒想到的是,被他形容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破舊不堪的地方,會被一千兩百多年後的開發商再打著他的名義開發出一套套別墅來。
這裏還有個優點是這個小區離陸凡公司的地方很近,走路過去也就十幾分鍾。
這個小區兩年前才正式開盤,到現在房子還沒有賣完,入住率也不是很高。
開盤兩年多還沒有賣完,並不是小區環境不好,也不是房屋質量不好。
主要是在90年代中前期,蓉城市民乃至整個國家對房屋的需求並不是那麼高。那個時候,工廠的工人住的都是廠裏修建的集體宿舍樓,機關上班的住的都是單位分配的福利住房,那時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溫州炒房團”,外來人口也是很多。所以有需求買房的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