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薄薄的紙,通過鉛活字排版之後,用油墨印刷,以每五天出版一期的頻率,被送往各處州縣。
這就是南中商報。
南中商報上麵刊登的文章,除了推廣各類農業科技之外,大多是各種各樣的公文通知,和宣傳南中軍的各項政策措施,於不經意間潛移默化的完成了對民眾的教育和啟蒙。
崇禎五年五月的第三期南中商報上,除了刊登了夏糧征收價格之外,還刊登了所謂的工業券的票樣。
這張不起眼的報紙,很快便在南中軍各地引發了熱潮。
挑著新穀的農民吳永海,一邊汗流浹背的向最近的一處糧食收購點奔去,一邊還口中不住的喝罵著自己的兒子和幾個土人雇工。
“幹伊娘誒!還在那裏磨磨蹭蹭的!早上沒有吃飽飯嗎?!”
吳家的大兒子口中嘟囔了一句,隻得擦了一把頭上的汗水,緊走了幾步跟上父親的步伐,還不忘督促幾名土人雇工,“走快些!莫要吃飯的時候一個頂二個,幹活的時候二個不敵一個!”
七八個人挑著擔子,趕著兩部牛車急匆匆的來到了設在距離幾座村寨都相對比較近的糧食收購點,這個收購點上高高掛起了揭帖,“本號受將軍府特許,負責夏糧收購!以市價三倍收糧油!”
幾個糧行的夥計也是在門口跑前跑後的張羅著,為排隊等候糶米的農戶送上熱茶,“您要是遠路來的,我們裏麵備了些點心米線之類的,不嫌簡慢的話。您可以進去用一點。”
幾個糧戶從用竹木稻草搭成的棚子裏背著鼓鼓囊囊的錢搭子同糧行的夥計有說有笑的走了出來,
有同吳永海相識的便過來打招呼。
“老吳!也來糶米啊!”
“就是就是!你倒是來的早啊!”
“哪裏的事啊!這不是才賣了一半,家裏人手少,運不了這許多的糧食,家裏還有不少油菜籽。也打算一起買了,也好起新屋!”
一邊同吳永海打著招呼,一邊有那好事的掀開盛滿稻穀的籮筐,打量著籮筐裏那金燦燦的稻穀。
“老吳,你這稻穀不錯,按照官家的啥子質量標準。至少是二等的稻穀了!”
“什麼質量標準?”吳永海有些奇怪,以往糶米,都是隻要看是否飽滿,是否幹燥,別的似乎管得不那麼多。
“老梁,說說什麼新的章程了?”
老梁倒也爽快。放下手裏撚著的幾顆稻穀,“老吳,你和我種的一樣,都是秈米。都是出的米米粒腹白較大,角質粒較少。”
口中說著,腳下步子不停,將吳永海拉到了草棚前的一處公示欄前。那裏貼著一張布告,布告下麵用一張長條桌子擺放著幾個盤子,盤子裏盛滿了今年的新米。
“喏,這是今年的新米標準樣本,還有,上麵的條文是新米的質量標準明細規定。”
同往年的稻米收購相比,今年的稻米倒也沒有什麼新的花樣,隻是在稻米的質量標準上,除了出糙米率之外,增加了整精米率指標。所謂的整精米。便是糙米再次加工碾磨成精米時,米粒產生破碎,其中長度仍達到完整精米粒平均長度的四分之三以上該指示不因等級而異,是對等級內稻穀的最低要求。統一規定為秈稻不得低於一半,粳稻不得低於六成。
除此之外。便是統一了水分和質量要求。雖然仍按照早、晚秈稻穀、粳稻穀、秈糯稻穀、粳糯稻穀等5種分類,但不再按早、晚種植季節和南、北方地區分別製定不同水分和質量指標。占據種植比例最大的秈稻在南中軍區域內執行統一的水分、質量指標,粳稻也是執行統一的水分、質量指標。總體來說是比原標準要求嚴格了。
“各類稻穀以出糙率為定等指標,3等為中等。一等稻穀出糙米率為七成,二等稻穀出糙米率為六成,三等為五成。秈米分為五級,照整精米率計算標準,其中,一級秈稻出精米率為五成,二級為四成七,三級為四成五,四級為四成。。。。。”
吳永海的二兒子結結巴巴的把告示念了一遍,念完了,他將目光投向自己的老爹,希望老爹能夠給出一點指示。
“老吳。我看你的這點稻穀不錯,至少是二級秈米的標準!”老梁給了吳永海強有力的支持,鼓勵了他的信心。
“就是!咱的糧食可是精心侍弄的!還能評差了?!”
果然,輪到吳家父子售糧的時候,當糧行的夥計用長長的取樣槽,(熟鐵打製的,類似於一柄三棱刺刀,但是內部是空的,方便對糧米取樣。)刺入麻布糧袋裏,輕輕的將取樣槽拔出,將內中的糧米樣本交給負責定級評審的師傅。
糧行的人驗過了稻米的含水率或者是幹燥程度,對於稻穀的等級給了一個不錯的評價,“介乎於一級和二級之間,如果您在家的時候再多篩查幾次,便是鐵定的一級稻穀了!”
聽了糧行夥計帶有些遺憾可惜的口吻,吳永海心中雖然悔得腸子都要青了,但是表麵上卻還是一臉平靜,“沒啥,這不是頭一年嗎,回頭到了秋天的稻子下來就有經驗了!”
“好叫您知曉,如今市麵上的一般米商收購價格是三分一擔的碼頭價,他們的價錢想必您老也知道,雖然不高,但是不看含水量等指標。您的這一百多石稻穀,大多是介乎於一級和二級之間。一級稻穀的收購價照將軍府的告示,是三倍於市場價,也就是在一錢之內,二級稻穀的比一級的小小的低一些,八分銀子一石。您的這個穀子,我們幾個人會商了一下啊,覺得給您八分二厘,您意下如何?”
八分二厘銀子。一百零七石稻穀,那就是八兩七錢多銀子和工業券,算算怎麼都是劃算的。
吳永海很是果決的一拍大腿,“好!賣了!”
那糧行的夥計依舊是滿臉笑容的將吳永海領到了賬房桌子前,交給了那裏正在忙不迭的數著銀元和一張張工業券的賬房先生。
“先生。結賬。”
吳永海和兩個兒子將售糧的收據和等級鑒定結果等幾張文書遞了過去,那先生低頭看了看,又抬起頭向吳永海詢問了一句,“賣了多少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