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難耐又鬱悶難舒的夏天終於過去。天忽然高了許多,白雲舒卷自如,仿佛在青霄之上寫著秋的悠閑。習習秋風吹到身上,令人神清氣爽。但是綠叢之中也多了點蕪雜的顏色,時有落葉飄墜,肅殺之氣也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生起。
此時,隨著司馬光和呂公著進入執政隊伍,朝局已經充滿了變數,一場比拚在所難免,並且隻要一開始,就不會像秋風般的輕柔,秋雨般的纏綿。
紫宸殿裏,小皇帝趙煦坐在龍床上,原來的河間雲水戲龍屏風換成了一道軟簾,太皇太後便端坐在軟簾的後麵。內侍省押班梁惟簡照例侍立在簾前。三省和樞密院大臣恭立在龍床前,離龍床大約十步的樣子。這是在紫宸殿議政。
小皇帝趙煦年紀才隻十歲,他還不能成為紫宸殿裏的主角。他端坐著,姿勢如同聽先生講<論語>時那樣,恭而敬之,兩手置於膝上。站在趙煦麵前的三省和樞密院大臣是: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韓縝,門下侍郎司馬光,尚書左丞呂公著,知樞密院事章惇。趙煦以他的兒童的興趣和思惟端詳著立於眼前的大臣,他忽閃著眼睛,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並在心裏作著比較。他覺得司馬光要見老一點,頦下的胡子白多黑少。呂公著胡子黑黑的,長須飄拂,長得像畫上的人。但論個頭卻是蔡確最高。韓縝的個頭不高,章惇嘛,比韓縝胖一點。
幹坐著真沒勁!趙煦打了一個嗬欠。他忽然想起可不能失儀,連忙捂住嘴,扭頭看看簾後的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已經不是第一次臨禦前殿了,她的神態很是從容。因為隔了一層簾,大臣們是看不清她的五官臉容的,但可以聽出她講話自然而流暢,雖說是不太清脆的老婦人的聲音。她仿佛是例行公事般的問道:“眾卿有何事啟奏?”
司馬光跨上一步,抱笏奏道:“臣有事啟奏陛下。登聞檢院收得臣僚民庶應詔言新法不便實封奏事數千件,乞降付三省,委執政看詳,擇其可取者用黃紙簽出再進呈,或留置左右,或降付有司施行。”
通進銀台司、登聞鼓院、登聞檢院都屬門下省,這一類實封奏事便先彙集到司馬光手裏,故有此奏。因為皇帝坐在龍床上,大臣奏事名義上是奏稟皇帝,實際上由太皇太後回答。
太皇太後說道:“準奏。”稍頃,又問,“尚有何事?”
司馬光又奏道:“臣以為保甲乃妨民之法,乞盡罷諸處保甲,保正長使歸農,依舊置耆長、壯丁,巡捕盜賊;由戶長催督稅賦。其所養馬,揀擇句狀,太仆寺量給價錢,分配兩騏驥院。”
司馬光所奏的第一件事沒有什麼好議,第二件事保甲法是當年王安石所創的主要新法之一,也是司馬光今天奏事的重點。他的臉上是一副中正平和、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樣子,急迫偏狹不是他的作派。
司馬光今天在朝議時提出罷保甲,其實已作了一係列的準備和鋪墊。在他做門下侍郎前,小改小弄的已經有過幾次了。最近,他直接奏請太皇太後下詔“案問強盜欲舉自首者毋減”,又把刑法中“按問自首減刑兩等”廢掉了。當年他和王安石在金殿之上唇槍舌劍爭論阿雲一案,王安石提出“案問自首減刑兩等”,被稱之為開千古自新之門,也就是現在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立功者受獎――減刑,趙頊認可了,呂公著和韓維也支持王安石的觀點,司馬光是堅決反對。十幾年過去了,他司馬光大權在握可以更改了。呂公著和韓維不好提出異議,蔡確和章惇也沒有反對。他認為今天提出盡罷保甲,是時候了。
司馬光說完,太皇太後問道:“眾卿以為如何?”
蔡確先看看司馬光的臉色,又向端坐在龍床上默然不語的小皇帝拱了拱手,奏道:“盡罷諸處保甲,隻怕不妥。所謂妨農,隻是團教未能應時。保馬一事,為京畿和河東路所行,兩騏驥院如何便收養得許多馬匹?此事宜別議立法。”
盡罷諸處保甲,蔡確不會同意,但他不願得罪司馬光,說話語氣和緩,留著回旋餘地。
蔡確說完,章惇立即奏道:“司馬大人所言,乃不通之言。京畿自立保甲,盜賊無處藏身,已彰顯其利。若以為妨農,不過如蔡大人所言,團教未能應時,則罷團教則可,緣何盡罷諸處保甲?正因為耆長、壯丁甚多弊端才改設保甲,如今又何必倒了回去?”章惇出言就帶三分火氣,也透著對司馬光的不恭。
司馬光奏事,蔡確、章惇兩人出言反對。呂公著沒有說話。因為幾天前他與韓維已合上了一個條陳,也就是說,呂公著和韓維並不要廢止保甲法,隻是罷團教而已。現在司馬光提出廢保甲法,恢複舊製,呂公著便不宜支持。如若支持,便是出爾反爾。再說,呂公著和韓維既上條陳,太皇太後下的詔書中說得十分清楚,他也不想改口。韓縝處高岸看人救火,先落得自己腳下幹淨。還有一個原因,韓維是他五哥,五哥既已說了,他也不便再有異言,因此不打算說話。司馬光沒有想到才一講話便遭到蔡、章兩人的反對,呂公著和韓縝又箝口不言,遂向著龍床上的小皇帝和簾後的太皇太後打了一躬,說道:“保甲法之弊,臣已上疏言過,自教閱保甲以來,河東、陝西、京西盜賊已多,至敢白晝入縣鎮殺官吏。保甲法奪民衣食,是驅民為盜也;使比屋習戰,是教民為盜也;撤去捕盜之人,是縱民為盜也。愚以為悉罷保甲使歸農,一切皆依祖宗舊法。”
司馬光一說完,章惇立即駁斥:“司馬光大人在洛陽賦閑,如何知河東、陝西事?呂公著大人曾守河東,莫非還不如你知?以呂大人之賢,治下如何還有這等事?立保甲以靜地方,緩急之時則以為國用,此乃立保甲之初衷。保丁本為農,何以言歸農?保甲排定,盜賊無處藏身,偶有流竄,保丁捕獲,皆立有賞格,因捕盜受傷死亡,撫恤甚厚,如何是撤去捕盜之人?‘比屋習戰,教民為盜’焉有是理?刀槍乃造反之具,莫非司馬大人還能禁天下刀槍?臣以為司馬大人之言非是,可仍按呂公著大人和韓維韓大人條陳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