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把羊剛買來的時候,孫輩們都很好奇,那時候年齡差不多的一幫孩,都上去幫著牽羊,這山羊骨架高力氣大,這隻母山羊的頭上沒有角,性情溫順不抵人。好幾個孩一起拉,還被山羊拽著走。
爺爺一般是割草喂養,等到張揚上了四年級,交了個好朋友張北京,兩人同歲,而且是同宗近族,論輩分還更高了一輩,是張揚的二叔。張北京家裏有羊,兩人約好每周末一起去放羊,回家就自告奮勇開始成了羊倌。並樂此不疲,堅持兩年,直到外出上學。
張揚就兩隻大母羊和幾隻羊羔,夥伴家的羊多,都是綿羊,他家還會每年剪了羊毛賣錢。春和冬草枯時節,一般是不需要外出放羊,主要是在夏秋兩季。
放羊的吸引力在於玩耍的樂趣,張揚他倆放羊有固定路線和放牧地點,從爺爺家把羊牽出來,把韁繩一圈圈套在羊脖子上,羊群彙合在一起,都跟群更好趕著走,出村就趕到土溝裏,在全民搭建水利工程的時期,排澇抗旱的號召下,村子裏溝渠四通八達,順著大路兩側都是土溝,羊在溝裏吃草前行,根本不需要操心,在路上跟著走就行,也不至於糟蹋了地裏的莊稼。
夏的時候,路邊的楊樹上有很多的知了,這時候張揚他們就製作了彈弓打知了,知了打中了落下來一般都是肢體殘缺,撿起來撞到熟料袋子裏,帶回家可以喂雞吃。
彈弓製作也精益求精,從一開始的簡單實用,形狀逐漸越來越好看,在家裏用活口手鉗把粗鐵條按照想法彎好,再用彩色的綁帶纏好,皮繩也從普通的自行車內胎,換成彈力更好的醫用膠管,搜集大合適的石子裝袋,帶著裝備練習彈弓神技,展開打知了大賽,一個夏下來,不敢百發百中,能夠達到十之六七的命中率。
放羊的目的地是村子最北麵的大河河堤上,河堤很寬栽了很多樹,也長了很多草,到了這裏就不用挪地方了。羊忙著吃草不需要管,如果跑的太遠了就去趕回來。
這條河因為在村子以北,被村民稱為北大河,其實這河聯通十幾裏外的月牙湖水庫,水庫在夏季雨水大的時候就會通過這些溝渠泄洪,幹旱的時候也可以從水庫買水流過來,起著調節用水的作用,所以河裏水少的時候多些,每年泄洪最多一兩次。
有一次趕上了水庫放水,是張揚難忘的記憶,那時候河裏河床都是幹的,那次放羊的時候,遠遠看到一些人在河床上過來,喊著水來了。張揚他倆也跑上去看,就看到水頭有很多魚跳出來,落前麵的幹地上,竟然隨手可以撿魚,如果沒來得及撿,水覆蓋過去馬上就逃生了,真是難得的勝景,可惜匆忙間沒有準備好工具盛放,而且水頭很快就過去,兩人隻來得及撿了幾條。
水少的時候,可以漁網捕魚,張北京從家帶來一截漁網,放在水流的豁口,兩邊用石頭壓實,就可以等著魚上網了。這裏的魚不大,一般都是十厘米左右,隻要是流水中的魚鑽到網上,魚頭被卡住跑不了,漁網的扣眼是活的,越掙紮越緊,過去摘下來放到熟料袋裏,帶回家油炸了吃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