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大理寺眾官員坐堂核案,舜鈺依次斟好茶水後,立薑海身側旁聽。
樊程遠把手中卷宗遞給楊衍,稟道:“優童案刑部已案結,承遞吾寺複審。”
楊衍抬手接過,邊翻閱,邊淡笑:“刑部此次手腳倒麻利。“
”自然要麻利。“薑海吃口茶,插話進來:”太後壽誕近在咫尺,再不結案,刑部哪裏擔得起這份罪責,爾等也脫不得關係。“
楊衍認真看了會,忽而皺起眉宇,神情實難形容,舜鈺心提到嗓子眼,莫名覺得不祥。
果然但見他把卷宗往桌上一擲,冷著聲道:”薑少卿你來述案,也讓諸位聽聽可還有疑點。“
薑海道:“刑部陳詞,壹十八位優童遭虐殺,歸陳瑞麟一已所為。陳瑞麟原名陳慶祺,是原詹事府詹事陳尚禮長子,其父因毒害太子滿門獲罪,得太子饒恕,陳慶祺貶為賤籍,入享來苑為奴,改名為陳瑞麟,其容貌清雋,博學且琴棋詩畫皆通,在櫻桃斜街名噪數年。”
“俗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盛極而衰乃命難違,老肯著意扶持新伶童憐,因搶其熟客,致陳瑞麟懷恨在心,將憐騙至藏雲山殺害,且無人察覺,一日得手,漸食髓知味。”
“櫻桃斜街稍有人氣優童,與他熟識,約出十分容易,也由此屢屢得手。直至屍體陸續被發現,刑部勘查尋上他時,陳瑞麟有感終將敗露,索性引火焚身,畏罪自裁。其留下遺書一封,已將所犯之事供認不諱,卷宗裏筆錄、口供、屍格皆齊備,刑部得以案結。“
薑海述畢,在座官吏低眉垂眼,一片靜默。
楊衍銳目橫掃眾人,瞟到馮舜鈺頓了頓,再看向薑海:”薑少卿可有甚麼獨到見解?“
薑海拈髯沉思片刻,才道:”刑部屍場檢驗,走錄筆訪,案犯供詞一應俱全,證據確鑿,此案已審明,應當結案。“
楊衍又問蘇啟明,蘇啟明回話:”下官與薑少卿見解一致,且陳瑞麟死後,優童無案再出,顯見確係其所為。“
樊程遠等一眾紛紛附議,場景很是祥和。
舜鈺簡直氣笑了,她是曆事監生,無楊衍及薑少卿命不得插嘴論案,隻能陰沉著臉,眸瞳凝瀲起一汪幽潭。
薑海盞中見底,回首欲讓舜鈺斟茶,瞧她水目瞪來,那模樣冷嗖嗖的,想想算了,少吃一口倒也無謂。
楊衍噙起嘴角,把此卷宗丟於一側,開始解議旁的案來。
又過去一個時辰,眾人才麵帶疲倦地陸續離開,楊衍特將舜鈺留下。
“大人尋馮生不知所為何事?”舜鈺作揖問,語氣恭敬而疏遠。
楊衍看了她稍頃,終笑了笑:“先替我斟盞茶。”
舜鈺木然的聽話照做,他慢慢吃了兩口,方道:“瞧你滿臉苦大仇深的,罷,有何冤屈直訴就是。”
“馮生能有甚麼冤屈。”她唇邊浮起一抹嘲弄:“大理寺掌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還朝綱嚴紀守律,民眾法治清明,但願眾位大人仕途前行時,莫忘初衷,才是朝廷及民眾之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