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後,所有的燕國重臣們都已經在殿中就座了。
如果此刻趙國的使者龐煖出現在此地的話,那麼他一定會驚訝的發現,剛剛還和自己並肩走出武陽台的昌國君樂間,竟然也出現在了這裏。
說起來這其實也並不算太意外,因為在如今的華夏大地,人們的心中對於自己母國的認同感並沒有這麼強,士人們是否忠於一個國家往往是看這個國家的君主對自己是否重視,也就是所謂的“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
說白了,士人們就是一個個打工仔,國家就是一個個公司,雙方之間更多屬於一種契約精神,愛國主義者在這個時代並非沒有但算不上主流,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代比較特有的一種現象。
所以昌國君樂間雖然說起來應該是趙國人,但是如今的他卻是燕國臣子,為燕國出謀劃策的時候也一樣是會盡自己所能的。
當諸大臣齊聚之後,坐在最上首的燕王就準備開口了。
這位燕王如今已經年過四十,頭戴一頂周天子同款王冠,身著藍黑色相間袍服,臉型極為狹長,雙眼尖細且小,看上去頗顯老相,眼窩深陷眼圈發黑,顯然是沉迷女色的緣故。
但即便如此他的目光仍然十分銳利,時常緊皺的眉頭和薄薄的嘴唇也能夠顯示出這並不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
隻見燕王咳嗽一聲,開口道:“今召諸卿,實為伐趙一事。諸位以為此事可行否?”
在場的幾名大臣對視一眼,臉上的表情都有些古怪。
這才剛剛結束了大朝議,燕王就迫不及待的把諸大臣叫回來,如果說到了這個地步大臣們還不知道燕王的心情為何如此的急切,那麼這些大臣們可真就是白混了。
片刻之後,所有的大臣目光都落在了當今燕國相邦,成安君公孫操的身上。
公孫操如今已經年過七十歲了,看上去滿頭白發,臉上也是遍布皺紋,看上去一副風燭殘年隨時都有可能死掉的樣子。
但是在場的所有人,包括燕王在內都不敢怠慢這位老人。原因也很簡單,十二年前,正是這個公孫操殺死了時任燕國國君燕惠王,扶立了當今燕王上位!
公孫操弑君之事,是繼“燕王噲禪讓於子之”這件事情之後燕國在短短數十年內發生的第二次惡性事件,讓燕國的外交聲譽瞬間跌到了穀底,導致了燕趙數十年同盟的破裂,引來了齊趙兩國聯軍的征伐。
好在公孫操及時與秦國結盟,秦國也從後方出兵牽製了趙國,這才有了後來的燕趙和談,趙國公主入燕為後之事。
也正是因此公孫操也並沒有丟掉相位,反而一直牢牢的把持著燕國大權至今,堪比當年趙惠文王執政初期的趙國權臣奉陽君李兌。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弑君引來齊趙聯軍一事讓公孫操感到了害怕,又或許是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不再戀權,總之這些年來公孫操已經漸漸的開始將權力還給了燕王,變得更加藏身於幕後,很少在國家大事上發表什麼意見,而隻是充當一個定海神針的作用。
所以公孫操很快就顫顫巍巍的開口了:“大王但有所命,老臣無不從之。”
有了這麼一句話,大殿之中的燕國群臣們就明白了,相邦大人果然還是和往常一樣不打算摻合這件事,愛打不打的隨便吧,燕王做決定就行了。
既然如此,那麼無論是希望伐趙還是不希望伐趙的,都隻需要說服燕王就行了。
於是燕國亞卿栗腹第一個開口了:“以臣之見,趙國之青壯盡皆集於長平,北方數郡不過些許老弱病殘,若王舉大軍而伐之,必得勝也。”
另外一名燕國重臣高陽君榮蚠也道:“此刻趙國國內空虛,正是伐趙之良機。大王若舉兵向趙,則可與秦共滅趙國,如此趙國北方五郡與中山故地盡得於我燕國之手,昭王之霸業可再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