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為什麼是荀子?(第一更)(1 / 2)

片刻之後,苟況帶著兩名弟子出現在了趙丹的麵前,朝著趙丹恭敬行禮:“見過大王。”

趙丹仔細的打量著苟況,心中忍不住微微有些激動。

這可是荀子啊,那些傳說中的諸子百家,終於讓趙丹見到一個了。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戰國末期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大能,曾經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祭酒,數年前應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的邀請入楚為蘭陵令。

荀子不但在這個時代是聲名顯赫的大儒,同時他的教徒技術也頗為了得,教出來的三個徒弟個個都有鼎鼎大名。

有人可能就要問了,作為一名穿越者,趙丹用誰不好,居然跑去用一個儒家學者來變法?這曆史怕是沒學好吧。

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荀子這個人,即便是在儒家內部,那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

爭議何在?就在趙丹麵前的這兩個年輕人的身上。

隻見黑冠士子朝著趙丹行禮,語氣恭謹:“李斯見過大王。”

青袍士子也同樣行禮:“韓、韓非見、見過大王。”

趙丹含笑點頭,道:“不必多禮,都坐吧。”

這兩名年輕的士子雖然此時在這個時代還聲名不顯,但是趙丹對於這兩人簡直可以用如雷貫耳來形容了。

李斯,法家大能,秦始皇後期的秦國相邦,曾經寫過極為有名的《諫逐客書》,輔助秦始皇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大力推行車同文書同軌,統一度量衡製度,是兩千年大一統的奠基者之一。

當然李斯這個人也是有黑點的,其最大的黑點莫過於在秦始皇死後受宦官趙高的脅迫而篡改詔書立胡亥為秦二世。

但總的來說,拋去黑點來看的話,李斯這個相邦無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法家官員,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相邦。

但以後世的名聲而論,李斯甚至還比不上站在他身邊的這名師兄弟。

韓非,韓國公子,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製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製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千古一帝秦始皇極其重視韓非的思想,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

《史記》載:秦始皇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得恨矣!”

為了讓韓非子入秦,秦始皇甚至不惜特地發動一場對韓國的戰爭,最終令韓非子入秦為官。

但韓非子一心為韓,入秦之後所獻的計策都是弱秦存韓之策,被揭發之後下獄,然後被此刻就站在韓非子身邊的同門李斯毒死。

···

是的,荀子就是這麼一位神奇的人。

明明本身是儒家的大能級別人物,卻偏偏教出了兩名震古爍今的法家巨頭。

也正是因為如此,甚至有一部分人並不承認荀子是儒家學者,而認為荀子是法家學者。

這主要是因為荀子這個人,在儒家的思想理論之中加入了許多法家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