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為了儒家在這個時代好混一點,荀子做出了妥協(第三更)(1 / 2)

在趙丹問出這個問題之後,荀況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在稍微沉默思考了一會之後才做出了答複。

這答複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答複,而是一個反問。

荀況問道:“大王欲王乎?霸乎?”

趙丹想了想,道:“寡人欲以霸王道雜之。”

對於這個答案,荀況明顯愣住了。

這位大儒的驚訝之意是如此的明顯,以至於就連接下來說話的時候聲音都有些顫抖:“大王欲行王道?”

趙丹有些奇怪的看了荀況一眼,但還是說道:“非行王道,乃霸王道雜之。”

下一刻,荀況蒼老的臉上突然浮現出了一絲激動的紅暈,正容收衣,朝著趙丹行了一個大禮。

“臣為天下萬千儒者,謝過大王!”

雖然趙丹的話十分明確無誤的說了“霸王道雜之”這四個字,但是雜歸雜,裏麵含有“王道”可是確實無誤的。

這對於一直得不到認可的儒家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在後世,儒家一家獨大了兩千年,壓得其他諸子百家喘不過氣來,但是在這個春秋戰國時代可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自從孔子創立儒家開始,雖然儒家一直和墨家被並稱為“儒墨顯學”,但非常諷刺的是,這兩大顯學基本上都並沒有得到當時強國國君的認同。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孔子所提倡的“王道”,指的乃是周天子的王道。可到了春秋戰國的時代了,誰還買周天子的賬啊。大家都有實力了,幹嘛還要按照你孔子的話去尊重周天子這個王?

所以孔子遊說君王的失敗是必然的。

到了孟子時代,這種狀況也並沒有得到改變。

孟子是怎麼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種話顯然是不可能被君王們聽得進去的,事實上孟子如果是碰到了後世的某些專製君主的話,那麼單單這句話就足夠他掉腦袋了。

說白了,儒家的思想一直就是要“仁”,要“王道”,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諸侯們朝不保夕,恨不得把所有的其他國家統統弄死,這時候來談什麼仁啊王道啊,顯然是不可能得到國君們的重用。

說白了,儒家思想在這個社會狀況下是根本不符合現實的。

作為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最後一位大能,荀況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儒家的這個問題,並且針對當前的現實做出了妥協。

這種妥協不但在於荀子將法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更在於荀子已經不像他之前的孔子和孟子兩位前輩一樣,一定要自己的國君去堅持什麼不切實際的王道了。

這種妥協在《荀子》一書之中隨處可見。

比如荀子認為治理國家可以“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君主既可以選擇“義立而王”這個上策,也可以選擇“信立而霸”這個中策,隻要不選擇“權謀立而亡”這個下策就行。

又不如說在兼並戰爭之中,荀子認為國君可以選擇“以德兼人,以利兼人,以富兼人”,也是三種方法。

甚至對於儒者本身荀子也分了等級,說:“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裏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霸)。”

簡單的說荀子的主張就是:國君同誌,你想要霸道的話,也行;但是你在霸道的同時要記住霸道隻是中策,想要千秋萬代的話還是得用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