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先打誰?(第三更)(1 / 2)

公元前259年2月29日。

又一場會議在邯鄲龍台之中召開了。

這一次同樣也並不是一次大朝議,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趙國的六巨頭卻是全部到齊了。

新任的趙國趙國中尉李伯年紀剛剛四十出頭,乃是原先的代郡郡守,個子不高留著長須,整個人看上去斯斯文文,頗有幾分儒雅文士之感。

在代郡一戰之中,李伯作為郡守發動了代郡軍民和大量的物資,給予了龐煖軍極大的幫助和支援,為龐煖擊敗並且生擒栗腹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除此之外,李伯在平日治理領地時也把代郡治理的井井有條,頗受代郡軍民好評,可以說是能力很強的官員。

而且李伯本身也是沒穿越之前的那位趙孝成王在上任之後發掘來出來的人才,和公族以及布衣兩派都沒有太多的瓜葛,屬於趙丹的親信。

幾番因素綜合之下,李伯的提拔也算是順理成章。

趙丹看著麵前齊聚的趙國六巨頭,目光在樓昌的身上特地停留了幾秒鍾之後才移開,隨後緩緩的開口說道:“今召諸卿,實為中牟會盟一事。以諸卿之見,待到會盟之後,我趙國該當向何處擴張?”

沒錯,今天這個會議,趙丹是打算要跟在座的親信們討論一下未來的趙國戰略問題,等到確定之後,再拿去在會盟上和韓魏兩個小弟討論。

先打誰?這是一個問題。

從地理位置來說,趙國的地理位置其實相當一般。

趙國的北邊是諸多遊牧民族所盤踞的大草原,東邊是齊國,東北是燕國,西邊是秦國,南邊還有韓國和魏國,可以說四麵八方都是敵人。

以趙國如今的國力,顯然還不可能做得到同時四麵出擊並且取勝,隻可能主攻一個方向。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率先選定一個主攻方向就成了當務之急。

趙丹並沒有先開口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是想要聽聽大臣們的看法。

國君嘛,當然是要最後拍板的。

而大臣們對此顯然也早有準備。

虞信剛剛晉升內史,此時此刻乃是風頭正盛之際,因此這一次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看了一眼在場眾人後便搶先開口道:“大王,以臣之見,明年開春秦王稷必發大兵攻楚,如此正乃我軍攻齊國之良機。”

虞信話音剛落,在場眾人的臉色就不約而同的產生了變化。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齊國不是趙國的盟友嗎?

在戰國時代,盟友這種東西可不像後世一結盟就是幾年十幾年的,而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變化,韓國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伊闕之戰前,韓國和魏國經常結盟共同抵抗秦國的攻擊。

但等到被白起接連打敗幾次之後,韓國又搖身一變成為了秦國的走狗,在華陽之戰中和秦國聯手對付趙魏兩國。

再等到長平之戰時韓國又背叛秦國,站到了趙國和魏國這一邊···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就是對這個時代諸侯國外交政策變換速度之快而做出的諷刺。

所以虞信說出攻擊齊國這個準盟友的話,在場的任何一名趙國大臣都沒有感到意外。

對於在場的人來說,除了趙國之外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未來的潛在盟友,同時也是未來的潛在敵人,趙國所要做的就是從裏麵選擇把誰當盟友,又把誰當敵人。

由於趙丹之前已經定下了三晉結盟的基調,所以韓魏兩國就先被排除出敵人的名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