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12月3號。
這一天趙丹和往常一樣來到了邯鄲龍台偏殿,開始處理一天的政務。
一陣腳步聲響起,繆賢處入偏殿之中,朝著趙丹俯身行禮:“見過大王。”
趙丹抬起了頭,看了一眼繆賢,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原來是繆卿啊。怎麼,又有什麼新的消息了嗎?”
姚賢十分恭敬的點了點頭,對著趙丹說道:“剛剛傳回來的消息,已經找到大王所說的那所謂的石···呃,煤礦了。”
這個消息立刻就讓趙丹精神一振,趕忙追問道:“可有樣品?”
廖賢揮了揮手,立刻便有兩名宮廷侍衛抬著一個籮筐走了進來。
趙丹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走到了籮筐的麵前,果然發現在這籮筐之中滿滿的都是黑色的煤石。
煤,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
根據明朝學者陸深的考證,在山西陽泉平定有一座東浮山,這座東浮山遠遠看去好像一座爐灶,這裏便是上古時代女媧煉七彩石補天的地方,而煤正是女媧用來燒製七彩石的原料,這個說法得到了同為明朝學者的顧炎武的讚同。
除此之外,一代奇書《山海經》之中的《山經·北山經》也曾經說過:“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玉,多涅石……賁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涅石,就是古代對煤的一種稱呼,其中的“孟門之山”大約說的就是太行山南部,而“賁門之山”說的則是太行山北部。
從運用的角度來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實際上煤還並沒有得到推廣,真正讓煤開始得到應用的朝代其實是漢朝,而大規模推廣開來更是以後的事情了。
煤,對於如今的趙丹和趙國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隻要能夠好好利用這種資源,那麼就能夠為趙丹在統一天下的路上提供極大的便利。
雖然早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是當這筐煤真的出現在趙丹麵前的時候,趙丹還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激動。
有了這些煤炭,並且利用這些煤炭製作出焦煤之後,趙丹那高爐煉鋼的構想就算是可以開始進入籌劃階段了。
趙丹想了想,又開口朝著繆賢問道:“繆卿,寡人吩咐你所尋找的鐵礦,你可找到了?”
到了現在這個戰國後期,華夏大地其實已經開始邁入了鐵器時代,趙國同樣也是如此。
而且趙國本身其實也是有便利的,趙國都城邯鄲這一代就是鐵礦的產地,邯鄲城之中就有好幾個趙國的官方鐵礦冶煉場。
像秦國之所以一直發展青銅兵器,就是因為秦國境內缺乏鐵礦,這種情況一直要到戰國後期秦國從韓國和楚國手中奪得鐵礦產地和冶煉基地宛城、鄧城以及宜陽之後才有所好轉。
趙國在這方麵比起秦國來說那就要強上太多了,除了邯鄲之外如今的趙國領土之中其實還有著好幾處大大小小的鐵礦,趙丹上次給繆賢的那一幅地圖之中所記載的各種標識,正是趙丹記憶之中趙國的鐵礦所在。
和先前一樣,一直辦事都非常靠譜的繆賢這一次也同樣給了趙丹一個足夠滿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