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說的是實話。
如果要弄一個幕府的話,那麼直接就叫幕府好了,還叫什麼參謀處,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再說了,作為趙國的國君,趙丹也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弄什麼幕府。
這個參謀處對於趙丹的意義來說就是參謀,純粹的參謀。
孫子兵法有過一句舉世聞名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句話從表麵上去理解的話,就是突出了對偵查和情報的高要求並闡明了這兩者的重要性。
但其實這句話,尤其是“知彼”這兩個字也可以從另外的一個方麵去理解。
什麼叫做知彼呢?
在趙丹看來,知彼不僅僅代表著對敵人行蹤和情報的了解,同時也代表著對敵人心理的掌握。
比如說,敵軍的將領在什麼情況下會進攻?又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後撤?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猶豫不定?什麼情況下又會拚死一搏?
如果能夠掌握這些的話,那顯然也是屬於知彼的一種。
心理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戰爭中卻往往有著頗為重要的作用。
在過往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史上,對敵人心理方麵,通常是靠著領兵大將猜測來做出的。
比如說在著名的桂陵之戰中,齊國的鬼才軍師孫臏就是因為掌握了魏國大將龐涓急於回師救援大梁城的心理,才能夠在半路設伏,最終以逸待勞大破魏軍。
如果換成是另外一個不如孫臏的將軍去領兵的話,那麼這一場戰就不一定能贏得這麼漂亮,甚至都未必能贏了。
在趙丹看來,這種過度倚仗將領個人能力的方式顯然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也非常的不穩定。
這就是趙丹之所以要設立參謀處的初衷了。
通過這個參謀處,趙丹完全可以在事先就對戰場進行推演,根據獲得的情報來預判出敵軍的進兵路線、防守方針、奇襲路線等等諸多可能性,然後再逐一根據這些可能擬定出趙國方麵的應對方案。
在這樣的推演過程之中,趙國非常容易就能夠察覺到敵軍最有可能在戰場上所采取的策略和方針,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反製。
最理想的狀況下,在大戰開始之前參謀處就應該先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並做出相應的方案。
這樣一來,趙國的敵人們無論采取任何行動都不會出乎趙國的意料之外。
而且就是碰到了什麼奇招,趙國的領兵將軍也能夠憑借著參謀處一開始就製定好的應對計劃來見招拆招,不至於被打得手忙腳亂最終崩盤。
在這些參謀們群策群力的幫助下,無論是哪一名趙國將軍領兵,都能夠保證不會做出那種非常腦殘的決定,而且也不會被敵人用奇招一下子,由此一來贏得戰爭的幾率也會大大提升。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不是嗎?
所以這些參謀們也不會和幕府之中的幕僚那樣有什麼實際的官職和官位,隻要負責天天在這參謀處之中推演戰局就行了。
這就是參謀處不同於幕府的地方。
之所以將參謀處設在宮中而不是直接設在前線,主要是因為趙丹考慮到這畢竟是一個新的機構,一下子在河東之戰這樣的大戰中拋出來的話不確定性有點大,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負麵影響。
畢竟認真說起來的話,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紙上談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