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阪。
這個地方其實還有一個別名,叫做蒲阪津,所以蒲阪關又常常被人們稱為蒲津關,蒲阪渡也會被稱為蒲津渡。
趙括騎著一匹駿馬,率領著麾下的一千騎兵正在蒲津道上奔馳著。
蒲津道是趙國在內的三晉對這條道路的稱呼,秦國的稱呼則叫做櫟陽道。
說起這條蒲津道的來源,那還真就有些源遠流長的意思,甚至能夠追溯好幾千年。
這條道路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周朝始祖周文王與莘國有莘氏之女結親的時候迎娶之路就是這條蒲津道,後來周文王攻伐耆國的時候其大軍往返調動同樣也是經過這條蒲津道。
到了春秋時期,這條蒲津道則成為了秦晉兩國的主要交通路線,無論是晉國伐秦又或者秦國伐晉,雙方之間的征戰都離不開這條道路。
由於地形條件的製約,這條蒲津道(秦稱櫟陽道)的路線沿渭水北側東行,渡黃河後入晉國河東。
在這之後,又可以沿著涑水接汾水河穀而上,經晉陽盆地而至漠北,甚至可以通過北太行到達燕國。
自從控製了河東之後,秦國曆次對趙國用兵運糧大都是從蒲津道行動,包括著名的長平之戰亦是如此。
除此之外,在曆史上極為有名的漢朝和匈奴白登山之戰中,劉邦率領的漢朝主力同樣也是從這裏北上,去平城迎戰冒頓單於所率領的匈奴大軍。
正是因為這條道路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這條道路之中的蒲阪關和蒲阪渡就成為了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地方。
根據趙括獲得的資料來看,最多再過個十天八天,黃河就要開始迎來解凍期了。
所以隻要奪下蒲津關並控製蒲津渡口,那麼縱使秦國關中有千軍萬馬,也無法跨越滔滔黃河順利登陸河東。
這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長久以來困擾著趙括和趙軍的大雪在這一天完全停止,但呼呼的寒風仍然猶如刀鋒一般打在趙括的臉上,讓趙括有一種睜不開眼睛的刺痛感。
寬闊的蒲津道上雖然也有著一些積雪,但是並不影響騎兵的前進,無數馬蹄紛至遝來踩在積雪之上,蹄聲如雷,激起無數雪花。
在風雪之中,一座關隘漸漸的出現在了趙括的麵前。
蒲津關到了。
“籲!”趙括用力的一拉馬韁,讓胯下的戰馬漸漸的放慢了速度。
片刻之後,趙括和他麾下的一千名騎兵,全部都停止了下來。
看著麵前的蒲津關,趙括有些失望的歎了一口氣。
這座關隘依山傍水,地勢險要,關牆之上到處是密密麻麻的秦軍和聳動的人頭。
很顯然,秦軍已經對於趙括的到來有了準備。
“還是慢了一步……”
很顯然,岸門陷落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蒲津關,這裏的秦軍士兵也已經有了準備。
如果趙括執意衝鋒的話,那麼恐怕沒等他衝到關牆下,就已經被射成了刺蝟。
在短暫思考了片刻之後,趙括發布了命令:“全體回身,覓地紮營!”
既然奇襲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趙括當然也就隻有等待身後的樂乘大軍趕到,再繼續對蒲津關做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