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過了好一會之後,趙柱才悶悶的哼了一聲,道:“不高。”
作為秦國太子,趙柱所了解到的戰場內情可是比呂不韋要多上太多了。
如今的秦國前線王城防線其實已經是左支右絀,有些難以抵擋了。
這更不要提現在還有著兩萬趙國騎兵在櫟陽、鹹陽之間來回縱橫呢!
就是因為知道情況不妙,所以趙柱才希望賭一把。
要是能夠直接出兵殲滅掉這支趙國騎兵,或許能夠借此一舉翻盤。
在得到了趙柱的回答之後,呂不韋眼睛立刻就亮了起來,道:“既然此戰難以言勝,那麼君上為何不建議大王,讓大王和那趙王丹議和?”
趙柱瞪了呂不韋一眼,道:“大王之脾氣汝或許不知,但是吾卻知之甚詳。想要讓大王和趙國議和?此事難也!再說那邯鄲如今被魏齊兩國聯軍包圍,一旦邯鄲被破,不但吾大秦此戰必勝,而且亦能夠乘勝奪回河東,又何須和趙王議和!”
其實議和這種想法,趙柱的心中也不是沒有。
打不過就求和唄,這種事情春秋戰國幾百年來哪個國家都沒少幹,秦國當然也不例外。
也不止是趙柱,秦國政壇之中的其他大臣們有這種想法的,肯定也不是少數。
但問題就在於趙柱剛剛所說的這兩點。
首先,秦王稷不願意。
至於秦王稷不願意的理由,那當然就是這位秦國大王不希望在趙丹的麵前第三次低下頭顱求和。
事不過三啊!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秦國人覺得,現在其實還沒有到完全不能贏的地步。
沒錯,秦國的確是打不過趙國,這一點現在隻要是有那麼一點頭腦的人都得承認。
可是這一場戰爭並不是秦國和趙國單挑啊,秦國可是有著魏國和齊國這兩大盟友呢!
隻要魏齊聯軍給力一點,能夠在秦國完全失敗之前拿下邯鄲,那麼到時候無論廉頗願意或者不願意,都必須要撤兵回救趙國本土。
這樣一來的話,秦國就有了起死回生反殺的機會,甚至說不定還能夠連剛剛失去的河東郡都一起奪回來!
在這兩大條件的誘惑之下,秦國君臣們雖然明知道打不過,但仍舊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死撐!
但是呂不韋顯然對於這種想法非常的不以為然,當即大搖其頭,道:“君上此言,謬也。臣敢問君上,如今的局麵,君上和大王在戰前可曾預想得到?”
趙柱楞了一下,隨後緩緩的搖了搖頭。
說實話,至少在聯合魏齊兩國的時候,秦國上下還真是沒有想到趙國就拋開近在咫尺的魏齊兩國不打,千裏迢迢的讓大軍主力遠征關中。
但偏偏趙國就這麼做了。
而且不但這麼做了,還幾乎將整個趙國的精銳都派了過來。
一想到這裏,趙柱的心中就不由得有一種仰天長嘯的衝動。
多大仇啊這是!
呂不韋又繼續問道:“那麼臣再請問君上,君上以為那趙王在開戰之前,可曾預料到邯鄲會被包圍?”
趙柱遲疑了一下,然後緩緩道:“這個……應當是有可能預料到的。”
雖然說在外交方麵秦國是主動出擊聯合了齊魏兩國,但是具體到這場大戰上,實際上是趙國率先發動了進攻。
既然是趙國發動的進攻,那麼趙國對於現在邯鄲城的危機就一定有所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