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關隘破,白起歸(為超超大紅點打賞加更,第五更)(1 / 2)

武關。

武關,春秋時稱“少習關”,因關在少習山旁而得名,素來被稱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

清代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中稱此地為:“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

有詩雲:“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

從地形的角度來說,武關北倚岩崖,南臨絕澗,河水環東、西、南三麵,關城橫出河心。

城東有四道嶺,嶺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並騎”,屬於不折不扣的兵家必爭之地,和函穀關、蕭關、大散關一同並稱為“秦之四塞”。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這裏是關中通往南陽的必經之路,曆史上秦楚兩國為了此地曾經展開反複爭奪,幾十年來武關經曆了多次戰火,無數秦楚將士在關城上下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澆灌了這座天下雄關的赫赫威名。

但這一次,秦楚爭奪武關的定律終於被打破了。

數十年來,韓國人第一次出現在了武關城下,並且帶來了大量的攻城武器。

如果說國力倒數第一的韓國人還有什麼方麵能夠位居戰國前列的話,那麼軍事裝備絕對是值得一提的一點。

從鐵製的兵器到盔甲,從近戰的刀劍到遠程的弓弩,從投石機到衝車,幾乎所有和軍事有關的裝備,韓國人幾乎都處於頂尖水平。

雖然因為宜陽城的失陷而損失了大量的工匠,讓韓國人的冶煉水平因此而停滯了不少,但是時至今日,韓國人的冶煉水平仍舊是位於戰國七雄的上等水平。

對於一場戰爭來說,精良的兵甲其實並不一定能夠主導戰爭的勝利,這在過去韓國的曆次對外戰爭之中敗多勝少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當韓國人完全不需要擔心什麼士氣、擔心什麼敵方指揮官是白起、廉頗、魏無忌這種名震天下的名將,而隻需要不停的進攻、進攻、再進攻的時候,兵甲之利所帶來的優勢就完全的體現出來了。

在武關之中的秦國守軍其實並不多,隻有三千。

三千對十萬,這是一個極其懸殊的對比。

作為韓國大軍的主將,靳黈或許在這個時代並不是那種非常出名的將軍,但是若是評一個中等水平還是沒有問題的。

當一個中等水平的將領率領著擁有兵甲之利的十萬大軍去進攻一座隻有三千守軍把守的關隘之時,這座關隘的陷落其實並沒有什麼懸念。

關隘縱然險峻無比,但是能否奪下關隘,最關鍵的還是人。

人力有時而盡。

在用投石機接連不斷的轟擊了武關四天之後,第一名韓國勇士終於登上了武關的城頭,英勇的拔出武器衝向那些幾乎已經筋疲力盡的秦國守軍。

又過了兩個時辰,當太陽即將落山之時,韓國人的歡呼聲響徹整個天地。

武關陷落。

靳黈在大量的親衛護送下緩緩的進入了幾乎是一片廢墟的武關,眼前慘烈無比的情狀其實並沒有刺激到靳黈,讓靳黈感到很不舒服的是隨處可見的韓軍屍體,以及自己麾下將軍帶來的回報。

“三千守軍皆死戰到底,僅有三十六人因重傷昏迷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