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戰爭會議(1 / 2)

邯鄲,龍台。

雖然延遲了整整七天,但是當趙丹聽到了來自秦國的消息之時,他還是非常高興。

正是因為這份高興,所以趙丹當天晚上就多折騰了三次,讓嬌嫩的羋夫人第二天都有些下不了床。

第二天早上,趙丹拖著腰酸背疼的身體召集了諸多趙國大臣,開始了一次非常正式而嚴肅的會議。

趙勝、廉頗、虞信、龐煖、李伯、鄭朱、以及暫時來說隻能夠旁聽的李斯,這就是如今趙國最新的七巨頭組合了。

這讓趙丹的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慨,這才僅僅五年多的時間,當年自己穿越過來的時候那六位趙國高層就已經換了整整一半了。

在這樣的大爭之世,每一場戰爭的勝利或者失敗都有可能導致驚天動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對於國家,對於個人也是如此。

趙丹咳嗽一聲,緩緩說道:“諸位卿家,如今嚴冬將過,又該到春耕之時了。等到春耕再過,寡人就準備對外用兵了,不知道諸卿可有什麼建議?”

如果是以後世的角度來看,趙國這樣年年對外征戰的擴張方式,多少有些窮兵黷武。

當年齊湣王就是這麼年年對外大打出手,這才導致了最後齊國內部空虛,引來了虎視眈眈的五隻餓狼。

但經過趙丹穿越之後的一番以史為鏡,他發現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自從秦國商鞅變法以來,尤其是自從秦王稷上台之後,秦國年年對外用兵,但是卻並沒有出現那種窮兵黷武耗盡國力的情況,反倒是最終把山東六國給耗得差不多了。

從曆史上來說,如果不是長平之戰中的嚴重消耗以及邯鄲之戰大敗給秦國造成了重創的話,那麼曆史上第一位一統天下的國君就應該是秦王稷了。

秦國究竟是怎麼樣能夠保持這種年年打仗然後還越來越強的態勢呢?對於這一點,趙丹非常的好奇。

自從參謀部成立之後,趙丹就將這個課題丟給了參謀部去研究。

就在不久之前,參謀部給出了答案。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以戰養戰。

由於秦國的軍隊十分的精銳,所以在對外戰爭的時候,秦國的軍隊往往損失都會比敵國小很多。

除此之外,秦國的對外戰爭又往往以勝利告終,這就讓秦國能夠獲得大量敵國的領土和人口。

每當秦國占領一個地方,就會大量抽調這個地方的青壯作為下一戰時的隨軍民夫,這樣一來的話不但能夠防止這些被占領的地方出現叛亂,而且還能夠有效的減少真正老秦人的死傷。

簡單的說,就是不停的抽敵國和新占領地區的血來作為軍隊的補給,盡量減少關中等核心區域的負擔。

在此種種因素疊加之下,這才有了秦國越打越強的這種看上去完全不合理的情況出現。

當然了,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勝利。

隻有連續不斷的勝利,才能夠將這種戰法給繼續下去,一旦遭到失敗的話,那就不行了。

曆史上的秦國和現在的秦國,都是因為連續的損失和失敗所以才會導致元氣大傷,不得不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