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後,一場典禮在趙國邯鄲城之中召開。
在這場典禮之中,原韓國國君韓王然正式宣布自己撤銷王號,從此成為趙國的臣子。
而趙丹也接受了韓王然的投誠,將他封為韓軍,封地在遼東郡陽樂縣。
除此之外,韓王然還公開朝著仍舊在抵抗的韓國太子韓安以及韓安周圍的韓國將士大臣們發出了呼籲,希望他們能夠放下武器投降趙國,和韓王然一起成為趙國的臣子。
不得不說,韓王然當了這麼多年的韓國國君也不是蓋的,在韓王然的呼籲發出之後,開始陸續有許多城池投降趙國,抵抗軍的地盤以一個猶如冰雪消融般的速度在持續的飛速縮減著。
即便是也有一些韓國的官員和子民們奮力守城,但是那些並不高大的城牆在趙軍的震天雷麵前,幾乎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事實上即便是沒有震天雷,在擁有著完整冷兵器時代攻城武器的趙軍麵前,這些小城也隻不過是晚陷落個一兩天罷了。
雖然時間還是夏天,但是廉頗已經率領著大軍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了整個韓國,並且將韓國人最後的抵抗勢力——韓太子安和剩餘的一萬多韓軍殘部牢牢的包圍在了宛城之中。
這位韓國太子顯然還是有些骨氣的,即便是部下不停的逃跑投敵,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仍舊在頑強的堅持。
隻不過這種堅持在所有人看來,顯然都已經帶上了幾分螳臂當車的意味在裏麵。
隻要再攻克宛城,那麼韓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滅亡了。
廉頗在包圍了宛城之中,曾經派一名曾經教導過韓太子安,如今已經投降趙國的韓國大臣作為信使入城勸降。
然後廉頗就看到了這名韓國大臣的頭顱在宛城的上方高高掛起。
在看到這一幕場景之後,廉頗也隻能無奈的長歎一聲。
“還好派進去的是韓國人……”
說來也怪,宛城這座城池,在這幾十年來先後曾經被楚、秦、韓等國所有,照理說不應該是那種抵抗得太堅決的城池。
但是偏偏這一次,廉頗大將軍在宛城之中竟然就遭遇到了難題。
作為有名的鋼鐵手工業基地,宛城之中有著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可以從軍,同時還有著足夠的匠人進行支持,足夠高大的城牆也可以無視震天雷的爆破。
事實上,在宛城軍民的防禦之下,趙軍甚至都沒有獲得在宛城的城牆地下挖坑埋雷的機會。
在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激烈攻城之後,眼見仍舊無法攻破的廉頗改變了策略,準備圍困宛城,將這座城市活活困死。
根據從韓國叛臣們處獲得的情報來看,宛城之中的糧食最多隻能夠供給兩個月的時間。
所以廉頗自信滿滿的在發回邯鄲的奏折之中寫上了這麼一句話:“在年底之前,韓國便將會成為曆史!”
……
“你還想不想成為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了?”這是義渠勝問屠斜的話。
屠斜十分認真的點了點頭,然後又有些不解的問道:“可是我們在這裏抓這些羌人,和成為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義渠勝惡狠狠的說道:“不把這些羌人抓來問路的話,我們怎麼找得到義渠勃那個死叛徒?”
屠斜想了想,似乎覺得這句話有點道理,但是顯然他看上去依舊有些疑惑:“要是這樣的話,抓他一兩個首領來問路也就是了,為什麼還要將整個部落的人都給抓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