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D圖像模型的展示之下,眾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海底之下深約100米距離的地方,有一個半球形的立體空間。
“不錯!!就是它!!”
結合半球形立體空間的形狀和尺寸來看,原晧宸立刻就有了決斷!
“終於找到啦!”
楊忠霖、黃子竹和姚騁等人雖然沒有見過【創世之源】裏的穹頂空間,無法確定這海底下半球形的家夥到底是何物,但是看到原晧宸如此篤定的神情,便立即就明白過來。
“確定是被掩藏的外星科技嗎?”楊忠霖一臉興奮地再次向原晧宸求證。
“沒錯,就是它,我再熟悉不過了。”原晧宸微笑著點頭,“隻不過這樣的穹頂空間隻剩下一個了,另外一個應該在遙遠以前就消失殆盡了。”
“那真是太好了,我們終於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
再次得到原晧宸的肯定答複,楊忠霖顯得很高興。
“老姚,要麻煩你們三艘船繼續對目標及其周邊200米範圍內的海底區域展開進一步探測。”
“要最高精度,每一個岩土層都要精準地解析出來。”
黃子竹興奮地交代著接下來的工作,原晧宸知道,現在收集的數據信息是為了接下來製定挖掘計劃做準備。
......
很快,【創世之源】被找到的消息就在整個星際探索聯盟內部迅速傳開。
超級外星文明的科學技術事關重大,所以聯盟要求【創世之源】的挖掘工作必須確保萬無一失,不能對其造成任何傷害。
因為原晧宸對【創世之源】最為熟悉,為確保整個挖掘工作順利開展,太平洋基地便要求他全程參與【創世之源】的挖掘行動。所以,原晧宸休假回家的計劃隻能延後了。
在鎖定目標之後,項目組便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工作討論--確定挖掘方案。
對於如何開展挖掘工作,星際探索聯盟裏眾多的專業工程師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多種可行方案。並等待了解實際埋藏和地質情況之後再做決定。
原晧宸先後參與了不下十次的方案談論。因為挖掘工程不是原晧宸的專業範圍,所以參與討論的時候,他多數情況下隻是保持沉默,隻是在涉及解【創世之源】構造之時給出一些提示。
最後,經過所有專業的工程師探討,探索發掘項目組決定采取最為傳統且最為穩妥的海上圍堰方式進行挖掘。
......
“這和挖石油不一樣,它不是一個管道下去就能搞定的事。具體操作要麻煩的得多,而且我們還得保證整個挖掘進程中不能讓外星科技受到損害。”
黃子竹正在興致勃勃地給原晧宸講解著挖掘的方案。
“圍堰你聽說過吧?”黃子竹眉梢一挑,饒有興致地問道。
“略有耳聞,我以前曾經看過古時大禹治水、李冰圍堰的故事。”
原晧宸想了想,便回憶起了他曾經接觸過的與圍堰有關的資料。
“沒錯,早在戰國時期,當時秦國的水利專家李冰,就曾經在建造都江堰的時候,用過圍堰技術。”
黃子竹十分讚許地繼續介紹:“圍堰是指在深水中修建的臨時性圍護結構。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進入工程位置,方便在圍堰內排水,開挖基坑,修築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