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細胞突變學說
該學說認為在生物體的一生中,誘發(物理因素如電離輻射、X射線、化學因素及生物學因素等)和自發的突變破壞了細胞的基因和染色體,這種突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導致細胞功能下降,達到臨界值後,細胞即發生死亡。支持該學說的證據有:X線照射能夠加速小鼠的老化,短命小鼠的染色體畸變率較長命小鼠為高,老年人染色體畸變率較高;有人研究了轉基因動物在衰老過程中出現的自發突變的頻率和類型,也為該學說提供了一定的依據。然而,該學說也有解釋不了的事實,如衰老究竟是損傷增加還是染色體修複能力降低,該學說無法解釋;另外,現代生物學證明基因的突變率為10-6-10-9/細胞/基因位點/代,如此低的突變率不會造成細胞的全群死亡,而按該學說要求細胞應有異常高的突變率;衰老是突變造成的,轉化細胞在體外能持續生長,就此而言,轉化細胞應不發生突變,事實卻並非如此。
(二)自由基學說(國際學術界公認)
衰老的自由基學說是Denham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認為衰老過程中的退行性變化是由於細胞正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的有害作用造成的。生物體的衰老過程是機體的組織細胞不斷產生的自由基積累結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損傷從而導致突變,誘發腫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謝的中間產物,其反應能力很強,可使細胞中的多種物質發生氧化,損害生物膜。還能夠使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交聯,影響其正常功能。自由基學說
支持該學說的證據主要來自一些體內和體外實驗。包括種間比較、飲食限製、與年齡相關的氧化壓力現象測定、給予動物抗氧化飲食和藥物處理;體外實驗主要包括對體外二倍體成纖維細胞氧壓力與代謝作用的觀察、氧壓力與倍增能力及抗氧化劑對細胞壽命的影響等。該學說的觀點可以對一些實驗現象加以解釋如:自由基抑製劑及抗氧化劑可以延長細胞和動物的壽命。體內自由基防禦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脊椎動物壽命長的,體內的氧自由基產率低。但是,自由基學說尚未提出自由基氧化反應及其產物是引發衰老直接原因的實驗依據,也沒有說明什麼因子導致老年人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為什麼轉化細胞可以不衰老,生殖細胞何以能世代相傳維持種係存在這些問題。而且,自由基是新陳代謝的次級產物,不大可能是衰老的原發性原因。
(三)生物分子自然交聯學說
其主要論點是:機體中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可以通過共價交叉結合,形成巨大分子。這些巨大分子難以酶解,堆積在細胞內,幹擾細胞的正常功能。這種交聯反應可發生於細胞核DNA上,也可以發生在細胞外的蛋白膠原纖維中。目前有一些證據支持交聯學說。皮膚膠原的可提取性以及膠原酶對其消化作用隨增齡降低,而其熱穩定性和抗張強度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強了;大鼠尾腱上的條紋數目及所具備的熱收縮力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溶解度卻隨年齡增高而降低。這些結果表明,在年老時膠原的多肽鏈發生了交聯,並日益增多。該學說與自由基學說有類似之處,亦不能說明衰老發生的根本機製。生物分子自然交聯學說:該學說在論證生物體衰老的分子機製時指出:生物體是一個不穩定的化學體係,屬於耗散結構。體係中各種生物分子具有大量的活潑基團,它們必然相互作用發生化學反應使生物分子緩慢交聯以趨向化學活性的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交聯程度不斷增加,生物分子的活潑基團不斷消耗減少,原有的分子結構逐漸改變,這些變化的積累會使生物組織逐漸出現衰老現象。生物分子或基因的這些變化一方麵會表現出不同活性甚至作用徹底改變的基因產物,另一方麵還會幹擾RNA聚合酶的識別結合,從而影響轉錄活性,表現出基因的轉錄活性有次序地逐漸喪失,促使細胞、組織發生進行性和規律性的表型變化乃至衰老死亡。生物分子自然交聯說論證生物衰老的分子機製的基本論點可歸納如下:其一,各種生物分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按一定自然模式發生進行性自然交聯。其二,進行性自然交聯使生物分子緩慢聯結,分子間鍵能不斷增加,逐漸高分子化,溶解度和膨潤能力逐漸降低和喪失,其表型特征是細胞和組織出現老態。其三,進行性自然交聯導致基因的有序失活,使細胞按特定模式生長分化,使生物體表現出程序化和模式化生長、發育、衰老以至死亡的動態變化曆程。隨年齡增長,對生命重要的大分子有交聯增多傾向,或在同種分子間或在不同分子間都可能產生交聯鍵從而改變了分子理化特性,使之不能正常發揮功能。細胞外的膠原蛋白進行交聯已如前述,此說則設想胞內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也會進行交聯,但迄今在體內還未見證實。把交聯視為衰老的原發性因素也隻是一種推測,然而這畢竟是研究衰老中值得探索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