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婚之上印新婚。(1 / 2)

月華與方瑩喁喁而談,甚是傾心。她們從紅樓夢的思想內涵,聊到了其中的人物。月華:

“這些人物當中,我比較喜歡襲人和寶釵。這兩個是難得的千古賢良溫順之人。”

方瑩卻不同意她的看法,道:

“若這書中的人物。洋洋灑灑的寫了幾百個,八十多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其中的兩個人令我鍾愛,一個是晴雯,一個是探春。”

月華很是讚同方瑩的法,她對這些人物雖然也有自己的偏好。既然曹雪芹個個寫得栩栩如生,那麼在月華的心中,諸多人物便難分伯仲。唯獨是襲人和寶釵,印象最深刻,且和自己的性格也相符合。所以才,喜歡這兩個人物。她到不知道為什麼方瑩,如茨讚許晴雯,探春這兩個人物。便很感興趣的聽她講解。

大概方瑩是一個紅迷的緣故,一到紅樓夢中的人物,她便滔滔不絕起來。

“這襲人和寶釵雖然性格很好。但不免都是些有心機的人,有心機肯定是不好的。你就比如,襲人在晴雯被逐出後同寶玉的那些話,很值得玩味:‘我原是久已出了名的賢人。連這一點子好名兒,還不會買來不成?’, 隻這一句話你就能看明白襲冉底是怎麼回事。她賢得是‘名’,未必是人。晴雯則不同,她不避嫌疑,口角有些鋒芒,其死,是為寶玉擔了虛名。致死將兩根兩寸長的指甲咬斷,送給了寶玉,又將自己貼身的舊紅襖兒脫下,送給寶玉,換下了寶玉的襖穿上,躺在棺材裏也就不孤獨了。:‘既擔了虛名,越性如此,也不過就這樣了。’這內涵其實是,晴雯已將身許給了寶玉。在書中其實是真正嫁給寶玉之人。寶玉還為她專門做了芙蓉女兒誄。足見感情之至深至牽曹雪芹對晴雯這個人用筆,飽蘸深情,晴雯一死,雪芹淚盡。之後的七十九、八十回,作者哽咽難續。以至於讓周汝昌先生都誤會不是曹雪芹的原筆,這其實是大錯特錯。依我看,這兩張就是曹雪芹本人所寫。隻不過彼時已淚盡情竭,往後再也寫不下去了。於是就草草偃筆,隧稱稿件遺失,給後人留下千古不解之謎。”

話至此,月華見方瑩, 眼角含淚,大有涕泣之狀。月華內心不覺有些發笑,隻是自己強憋著不敢出聲。不料想世間還有這等癡情之人,讀了一本書還挺當真。

待要和她激辯兩句,又恐傷了方瑩的心。張了張嘴又把話咽了回去,隻聽方瑩繼續道:

“文中寫探春牙尖嘴利,我倒覺得她是大觀園裏的革命者。敢於大膽的反抗,封建家族的黑暗。探春很有自己的思想,是榮國府的先知先覺者。她同惜春的預感,雖一樣,但有本質的不同,惜春隻是為了自保,而探春則有她的改革措施和應對方案。她給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打出了一個封建家族姐的威風,也打出了自己的地位,更給那些居心不良,正想挖榮國府牆角的黑暗勢力,一記警覺。寶釵則明哲保身,是一個熱麵寒心之人。在麵對金釧兒和柳湘蓮兩個事件上,她居然都無動於衷,反借機攀緣附會,這樣的性格即便是她美若仙,我也不喜歡。”

方瑩的情感張摯。月華雖對她的見解頗多讚許,卻不敢苟同。她料想一個的中學教師能有多少真知灼見?隻不過是她一時的歪理邪論罷了。她雖然沒有方瑩那麼見諦深牽但是對《紅樓夢》的傳統認識卻傾向頗深,平時月華不是一個喜歡駁辯之人,所以麵對方瑩的偏頗之詞,也並沒有表示自己的態度。她隻覺得自己感情尚處在危機之中,還有什麼資格去理論書中人物的真假,善惡,是非。

正滿腦子遐想之時,外邊“碧波碧波”的響起了鞭炮齊鳴之聲。月華隔窗望去,彩徹輝煌,金光璀璨,空霎時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月華一見來了興致,她悅興拉起方瑩的手,要一塊出去看熱鬧。

“妹子先別了,咱們先看一會兒放花炮的,太漂亮了。”

方瑩正在興頭上,被月華強拉著去看煙花,她雖然不感興趣,也不好意思違慪,隻好跟著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