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來此,非是為了《西川秘典》和國師之位,而是為了能夠借此機緣,與諸位道友談玄論道,卻不想諸位卻皆是來此爭名奪利,逞強鬥狠...實在是悖離了玄門清修的宗旨。張教主,你乃太上老君親傳的門人,玄門正宗的掌教,豈不知這樣乃是誤了修行?”易青雲望著張庭雲,目光之中,滿是痛心疾首。
張庭雲望著易青雲那充滿遺憾的目光,心中亦是湧起一陣悵惋:“易前輩的好意,庭雲心領了,可這羅天大醮,並非是如前輩所想的那般簡單。前輩是真心向道之人,既非是為了名利而來,也不要被這凡塵所染。你走吧,我會勸陛下叫你下山去的....”
“貧道受一故人所托,來勸張教主回頭是岸。張教主你乃玄門之中萬中無一的奇才,切不可因為心障而誤入歧途啊!”
“是誰?”張庭雲有些疑惑,又有些感動。他實在想不到,當今之世,還有誰會如此記掛著他。
“廬山太虛觀主陸真君。”
“師...師叔祖....”張庭雲一聽到這幾個字心中便是猛地一驚,“師...師叔祖不是早已隱居廬山,不問世事了麼?怎麼會突然遣道長來此?”
易青雲口中的陸真君、張庭雲口中的師叔祖便是廬山太虛觀主陸修靜,這陸修靜本是江東名士、三國時吳國丞相陸凱之後,後因虔心向道、無意於名利,遂舍棄榮華,拜入正一教門下,以輩分計,正是十八代天師張庭雲的師叔祖。
陸修靜因不願囿於門規束縛,便於三十歲時拜別師友,雲遊四方、布道江南。陸修靜雖隻在龍虎山修行了短短十餘年,可修為便已深不可測,遠超同門的師兄弟。
當時正一教上下滿門皆把陸修靜視為重振正一的希望,據傳當時的十五代天師甚至不惜違背祖製、讓出天師之位,來挽留這個玄門奇才。
可陸修靜卻是絲毫不為所動。
他離開龍虎山後,便在江南周遊二十餘年,辨別道藏真偽,整理三洞真經,廢除祭酒陋習,完善齋醮科儀。為當世的修道者的指明了修行的正道,也使得許多人免入歧途。
陸修靜五十歲時,便已經名滿天下,遂於廬山構築精廬,修建太虛觀,創立上清派。
陸修靜自號太虛觀主,不收門徒,可受他指點、解疑的修道者卻是不計其數。張庭雲之父張延宗便是得了陸修靜的點化才在修玄之路上突飛猛進、有如神助。
是以,陸修靜座下雖無半個弟子,可玄門之中,卻有千千萬萬的修道者都將陸修靜視為恩師。
可近二十年來,玄門中已甚少有人聽聞陸修靜的消息、見識過陸道長的真容了,無數人慕名遠赴廬山太虛觀,卻隻望見了一座緊閉的山門。
玄門中不少有人因此猜測,陸修靜早已得道升仙,他的道場早已不在廬山之中,而在六重天外了。
可張庭雲怎麼也想不通,這素未謀麵的師叔祖為何竟會突然遣人來鍾山造訪於他。
更令他疑惑的是,這與世隔絕的師叔祖又怎麼會知道他如今的處境?
“陸真君道法通玄,不出山門,便可知天下世事。他見徒孫誤入歧途,玄門將生大亂,特遣貧道前來勸化張教主。”易青雲很快便解答了張庭雲心中的疑惑。
“我現在...已經是回不了頭了...”張庭雲慘然笑道,“怕是連太上老君來,都無濟於事了...”
“你若知前路不通,還會再執迷不悟麼?說什麼無可回頭,無非是心存僥幸,尚抱著一絲妄想罷了....”易青雲心中暗暗想到,緊跟著,便於懷間取出了一具六壬式盤,道,“貧道別的不會,唯擅占卜術數而已,不若就由貧道給張教主算上一卦,教主便知前路是吉是凶,到時再做決定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