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百年蹤跡隔天涯(2 / 3)

完顏亮聽唱後,也寫了一首詩:“萬裏車書盍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寫罷將筆一扔,哈哈大笑:“來人,下旨遣賀宋正旦使。”

正旦使者始於紹興和議。南宋紹興十年,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入侵中,取得了順昌、郾城、穎昌大捷,然而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卻一心議和,下令撤軍,又製造了冤獄,於大理寺誅殺主戰的嶽飛。簽訂了《紹興和約》,內容是宋向金稱臣、割地、納貢。此外每年遇到兩國皇帝生辰及正旦,宋金兩國要互遣使祝賀。

完顏亮此時已積極備戰,卻繼續遣使,除了要迷惑南宋,更是為了製作南侵的軍事資料,他精心選擇了一批畫工作為正旦使者的隨從,沿途詳細繪製自金宋邊境到南宋臨安的詳細城郭地圖、山形地貌。

這次他欽點的正旦使施宜生原是宋朝官員,紹興二年因同情反叛被流放。他逃至金國首都上京後參加金朝科舉考試,獲廷試第一。甚得完顏亮器重,數年之內不斷高升,官至尚書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可謂顯達一時。

接到出使南宋的旨意後,施宜生以“恥見宋人”為由力辭,完顏亮卻堅決不同意。宜生隻得硬著頭皮出使。帶著正旦使團先馬後船,走了足足三個月,才從中都到了臨安府。

使團過了淮河後即由宋兵護衛,施宜生心情極度複雜。

此時宋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戰爭了,南宋的百姓男耕女織,生活秩序井然,可邊防卻十分空虛,毫無備戰的跡象。

這日,使團來到臨安,臨安城正在下大雪,端端是個粉雕玉琢,煙籠寒翠,清雅無匹的好世界。候潮門前幾樹臘梅倩影娉婷,暗浮清香。二十多年未見的同舍好友張燾早已率部迎候。

宜生感慨萬千:“張兄,可還記得崇化堂前步月之情形?”

張燾愣了半晌,答道:“子公未敢忘。”

當日賓主在使館飲宴。張燾大談宜生的家鄉福建邵武的風土人情和目前的近況,待金國副使耶律翼離席如廁時,張燾對施宜生說:“傳說自古以來,狐狸如果死在外麵,一定把頭朝著它的洞穴。不知翰林是否忘情本朝?”

二十多年的離鄉別情瞬間爆發,施宜生眼圈紅了。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態,他走到窗前去看那漫天雪花,說道:“今日北風刮得甚勁。”

張燾何等人物,馬上明白北風便是暗指北方的金國,北風刮得強勁便是隱指金國將要南下進攻南宋,證實了從金國傳來的完顏亮在備戰的消息。

這消息太過重大,張燾一時說不出話來。

施宜生惟恐張燾無法理會他的隱語,來到書桌前,向張燾大聲喊道:“張大人,筆來!筆來!”

張燾渾身顫抖,心知筆來便是暗指必來,金國的軍隊必定會來。

話音未落,耶律翼推門進來。

張燾和施宜生臉色都變了,不知耶律翼有沒有聽見什麼。

耶律翼卻沒有任何異常,大剌剌走到桌前,見施宜生在紙上寫了一首詩,詩名喚作《感春》:

感事傷懷誰得知,故園閑日自暉暉。

江南地暖先共發,塞北天寒遲雁歸。

夢裏江河依舊是,眼前阡陌似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