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東海邊上,有個江南鎮。最早隻散散的住著些捕魚戶,慢慢的,周邊鄉村裏的人,都慢慢的往這邊挪了,倒是讓鎮慢慢的密集熱鬧起來。
鎮正中心有條東西走向的水泥大馬路,是鎮的主幹道。從最東邊的山——東山開始,一直往西延申,最後跟往隔壁鎮去的大馬路交接。
一條河從南往北,蜿蜒彎曲貫穿著整個鎮。
河跟主幹道交接口,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三層樓建築,是國營的百貨公司,百貨大樓前麵有個廣場,裏麵放了一個頭上的球會轉的海獅頂球雕像,每都有一大堆孩在那邊嬉鬧玩耍。
往主幹道的南麵走去,與其交界的河兩邊是窄窄的青石板路,路邊是低矮的木結構的二層樓,在那些樓的一樓是各式各樣的商鋪,貨物品種繁多,琳琅滿目,隔一段路就會出來一座石橋,嫁接著河兩對岸。
百貨大樓沿著河往北走不遠,就是當地著名的菜場,菜場裏麵有各種手工作坊,有做豆腐的,做年糕的。每逢過年,家家戶戶擔著米去那裏排隊做糕,看著白花花的米粒變成熱乎乎的年糕,熱年糕裏夾點紅糖,咬一口,那個美味呀!
百貨大樓往東的馬路兩邊有幾家賣布賣衣服的店鋪。有買布的商店,有賣手工製的千層底的布鞋,有賣粗布對襟的上衣的,有賣中山裝西裝的......
街上不時有擔著擔子叫賣五分錢一碗的豆腐花的,還有老婆婆拎著木桶裏賣的煮得爛爛的川豆芽,學門口賣的丁螺.......
河邊上不時有孩洗衣服洗澡,還有摸田螺的。
主幹道往南走個兩條街,有條跟它平行的短短的馬路,大約不到兩千多米長,叫永安街。馬路隻有七八米寬,上麵不知道啥時鋪好了水泥地,兩邊都是兩層木建築房子圍城的院子,一個個緊挨著。
快到永安街東頭的院子裏,住著一戶姓李的人家。
院子大門朝北,院門很大很結實。裏麵有個大大的院子,幾間木房子朝東建著。院子裏平時打掃的幹幹淨淨。
院子裏住著七十多的李老頭和李老太太,兩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大兒子李承誌跟他媳婦毛氏,一共生了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最大的女兒李大娟已經16歲,在附近鎮上幫人賣衣服,最的獨生兒子李肖利已經6歲了。
二兒子李承源讀書好,考中了S市最好的大學,娶了大學同學章桂花,現在兩人都留校當老師了。
三兒子李承廷讀書也不錯,大學畢業回來在鎮上初中當老師。去年剛接的婚,娶的媳婦方蓮在鎮上一家合作社裏上班。現在方蓮懷孕七八個月,他就等著做爸爸了。
李老太太本名叫朱姐,她爹從教她讀書識字,因此,老太太非常明理。又勤勞又愛幹淨,每洗衣燒飯拖地板,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飯,全靠她操持著。老太太家裏孩子教育的好,跟鄰裏關係也處的好,周邊的鄰居沒一個不佩服的。
大媳婦毛氏也不賴,都幫她一起幹活。媳婦因為懷了雙身子反應比較大,老太太就讓她歇著。
三月底的的一個半夜,鎮上的氣還有點冷。空上月亮高高懸照著。雖然過了農曆十五,地麵的事物,月光下還是可以看的比較清晰的。
突然,院子裏響起了一個男人慌裏慌張的聲音:“娘,我老婆肚子痛,是不是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