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隻有兩場,正試一場,複試一場。
跟著府試一樣,考題都是貼在木板上,由衙役舉著那塊木板在考場內來回進行走動,讓考生查看題目。這次考試隻有三道道,四書題兩道,五經題一道。
第一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這是一道標準的四書題,出自於《論語·顏淵》。
原文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這其實是一個典故,魯哀公與孔子弟子有若的對話。
當時魯國實行十稅二的稅收政策,但盡管如此高的稅率,國家財政還是很困難,所以魯哀公就請教有若。有若卻是建議減稅,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理由是:如果百姓的富足,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不富足,您怎麼又會夠呢?
正是如此,這道題目的意思是:如果百姓的富足,君王怎麼會不足呢?
不得不,這個提學大人還是很有水準,考的是正統的四書題,而非那些截搭題。雖然截搭題流行於科舉中,但是鄉試後考的還得是正統的四書五經。而現在第一道題又貼近如今的時政,朝廷現在同樣是麵臨著“國家用度不足”的問題,更帶著一種為國解憂的味道。
朱朝現在的稅收確實很是人道,實行的是三十稅一,這無疑很符合儒家的“富民”思想。但很是可惜,現在的環境卻是民不富,君亦不富。
“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林晧然撚袖揮毫,當即就開始破題。這無疑是極為高妙的破題,一句話便是將“有若”的思想歸納,單此一項便能得高分。
破題之後,林晧然的筆卻沒有停,在硯台上蘸了墨,繼續揮灑起來。
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
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恒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征,不為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征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斂。
閭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有者,無憂矣。
裏野之間,如茨如粱,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為而獨貧乎?
……
紙壽千年,墨韻萬變!
林晧然專注於書寫,一篇數百字的文章便是呈現。這次用的是館閣體,字體清晰,文章立意精妙,而表述的更令人拍案叫絕,答得無可挑剔。
按著一貫的習慣,他是先草稿後考卷,滿意地將草稿放在一邊曬幹。在取得“開門紅”後,他又是乘勝追擊,望向了第二道四書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這題出自於《論語·述而》,仍然是一道正統的四書題。
這是孔子對對顏淵的一句話,意思是:“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