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第二場跟鄉試一樣,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
其實都是官場應用文寫作,除了往來的公文寫作外,就是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
對於大明這些曆經寒窗的舉人而言,特別很多舉人還出身於官宦之家,這場更像是走個形式,大多數舉人對這些題目都是遊刃有餘。
在考生進行第二場考試的時候,審卷亦是開始了。
跟著鄉試一樣的流程,墨卷經過“糊名”和“謄錄”兩道程序後,“墨卷”留在外簾保存,“朱卷”則送到內簾的飛虹橋上。
主考官吳山、副主考官張磊和十八名同考官卻是等在飛虹橋下等候,將朱卷迎回戒慎堂後,在由錦衣衛擔任的內監官注視下,進行著祭拜孔聖人的儀式,然後便讓同考官抽簽取卷。
跟著鄉試有著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從外簾送過來的都是“朱卷”,不過朱卷還有著“南”、“北”和“中”字樣。
隨著“南北榜糊塗案”落幕,大明朝便開啟了區域分榜的考試製度。到了宣德年間,又從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規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從這個分榜的比例來看,南卷考生無疑是占到好處的,但其實則不然。
南卷錄取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五省,南直隸部分士子,而浙江、江西、福建南直隸曆來都是科舉大省,狀元的誕生之地,故而南卷考生的競爭卻更為慘烈,占不著便宜。
在取得試卷後,十八名同考官便忙碌起來。平庸的試卷會直接黜落,優秀的卷子推薦上去,特別優秀的卷子則高薦上去。
主考官吳山端坐在大堂上,五十多歲,兩鬢發白,但氣色尚佳,一張國字臉,濃眉大眼,眼睛炯炯有神,頗有官威。
這是他第一次以主考官的身份主持會試,對於這場會試,他極為看重。
不僅是因為他第一次擔此重任,更是因為他將會成為三百名新科進士的恩師,這時代的師生關係猶如父母,這將是他的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資源。
其實在這個主考位置上,出現過一場激烈爭奪。畢竟這次是皇上特別召開的恩科,在“規格上”高於往屆亦是正常,故而內閣的閣老都有意於這個位置。
他這個才上任一年多的禮部尚書,以為隻能做旁觀者的份兒,卻是沒有想到,最終這件好事反倒稀裏糊塗地砸在他的頭上。
在欣喜的同時,他亦是心翼翼。這會試看似獲益良多,但壓力卻一點都不,還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稍有不慎,就會給人抓著辮子往死裏整。
他是嘉靖十四年的進士,翰林出身,於前年接替王用賓的位置,出任禮部尚書一職。無論是“出身”和資曆,都讓他有望成為閣老,有望成為大明最有權勢的閣臣之一。
隻是美好的背後往往暗藏著殺機,李默的那場教訓,他是真切地看在眼裏。由於他當時擔任的是吏部左待郎,所以比別人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