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這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季節。
隨著吏部尚書出現空缺,關於新任吏部尚書人選的小道消息不斷,一時傳言是戶部尚書林晧然,一時又信誓旦旦地說是吏部左侍郎高拱,一時又變成刑部尚書黃光升。
這些猜測其實還算是靠譜,卻是有人異想天開地說由當朝首輔徐階兼任吏部尚書。
雖然閣臣兼任六部尚書並不少見,但堂堂當朝首輔還兼著吏部尚書,這卻是有明以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有些腦子的人都不會往這方麵聯想。
隻是京城的百姓便是如此,聽風便是雨,對此事還聊得津津有味,認為吏部尚書就應該由當朝首輔徐階兼任。
京城的百姓都尚且如此關注這個事情,官場自然更加不得安寧。
除了順天府衙坐落在城北外,京城的中央衙門都集中在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官員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些閑散的官員更是頻頻往來,卻是不斷打聽著各方的動靜。
戶部衙門,正堂簽押房,角落處的冰塊正在慢慢地消融。
身穿一品官服的林晧然坐在案前處理著事務,雖然身處於朝堂動蕩的波瀾中,但他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對於手上的事務卻是一點都不含糊,認真地管理著這個王朝的財政。
這個腐朽的王朝的症結並不在於由誰來擔任吏部尚書,而是如何解決大明糟糕的財政問題,如何解決越來越多百姓流離失所的社會現象。
縱使他已經設法多處開源,但麵對著軍費、宗藩祿米和工程開支這三座大山,亦是生起一種欲壑難填的無力感。
現如今,太仆寺和光祿寺的存銀已經被搬空,大明已經數次出現“均派加賦於全國”的加稅行徑,但財政仍舊是入不敷出。
夏糧和秋糧可謂是大明財政的長江和黃河,按說這麼大筆項的收入足以能夠令到戶部太倉瞬間變得充盈起來,隻是到了現如今僅僅隻能填幾個窟窿。
時人總結得頗有道理: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
林晧然看著全國夏糧的彙總情況,跟著往年相比,夏糧繼續出現了下降。哪怕他早已經練就喜怒不形於色,亦是不由得重重地歎息一聲。
這開支項固然存在問題,特別是攤上一個喜歡修承天皇宮和道家建築的皇帝,但更大的症結還是第一大稅種糧稅收入的繼續下滑。
跟著後麵那個朝代相比,明朝的糧稅收人家差了一大截。這裏固然有人口和開拓的因素,但更直接體現在田畝的數量上,很多地方豪紳選擇了匿田逃稅和公然抗稅,能繳八成糧稅的縣都已經是好的了。
雖然這些年確實出現很多棄田而逃的流民,但能夠匿田和抗稅的更多是地方豪紳,這些人已然是大明財政收入的大蛆蟲。
刁民冊原本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但以徐階為首的地主階層已然不希望如此,他們一麵繼續憂國憂民,另一麵卻是過著滋潤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