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9章 萬國來朝之一聲主君(1 / 3)

藍天之下,紅牆黃瓦的紫禁城彰顯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位於東南角的文淵閣在安靜中透著一股威嚴。

次輔值房中,一縷縷青煙從銅爐中嫋嫋而起,淡淡的檀香充斥在這裏的每個角落。

身穿蟒袍的林晧然跟往常一般處理著政務,外界的動蕩自然是逃不開他的眼線,隻是坐上這個位置難免遭受各方的窺視。

特別他所拋出的攤丁入畝確實侵犯了官紳階層的利益,若不是現在徐黨和晉黨早已經被他鏟除幹淨,恐怕這個官場又得掀起一場鬥爭。

隻是他既然敢這樣做,那麼他就有信心遏製住官紳階層的反撲力量,亦不會輕易改變將華夏帶上世界之巔的那份決心。

盡管外麵已經是暗流湧動,但絲毫影響不了林晧然推動改革的那份決心,又是召來兩位閣老共商大事。

陳以勤和張居正坐在對麵,正在認真地翻看著林晧然的最新一套改革方案。

現在兩人早已經習慣沒有郭樸的日子,而今林晧然可謂是這個朝廷真正的決策權,內閣一切事務亦是由林晧然主持。

陳以勤看完林晧然最新議定的新法令,顯得有些顧忌地詢問道:“次輔大人,此事涉及甚大,你當真要這般做嗎?”

張居正為了幫助林晧然改革才選擇留下,隻是看到這個最新的改革方案,亦是同樣驚訝地望向林晧然。

“現在京城早已經不同於成祖時期,京畿之地產糧日增,保定、真定、河間三府的米糧直供於京師,山東、河南的米糧皆可水運來京,而今南方糧商亦海運糧食經天津到京出售,蒙古很多部落的大批羊羔販賣給九邊軍營,京城的糧食其實已經可以自足。今通州糧倉存糧幾百萬石,時有發黴而不得不棄之,戶部每年有半數以上售糧換銀。咱們內閣當因時製宜、因勢利導,與其耗費巨資從各地征稅糧漕運到京城,倒不如由地方官府直接征收稅銀。此舉既少了百姓運糧之苦,朝廷亦無須承受漕運每年動輒百萬兩之費,豈不兩全?”林晧然的目光坦然地望向陳以勤,便是解釋製定改糧征銀的緣由道。

“改糧征銀”這是他出任戶部尚書時就已經有的念頭,隻是當時的條件其實沒有完全成熟,加上這個舉措幾乎要顛覆大明的稅收體係,更需要擁有足夠權勢的人強力推動才能實現。

隨著“百曆銀元”漸漸被大明百姓所接受,加上他現在擁有足夠的權勢,故而決定再度拋出這個能夠惠及於民的新舉措。

“次輔大人,改糧征銀自然是一個利國利民的舉措,隻是這道法令一經頒布,怕是更多人要反對你了!”陳以勤看著林晧然已經打定主意,便是苦澀地說道。

自從林晧然拋出攤丁入畝,便是引發了不少的反對聲音,甚至一些人已經私底下聯係他一起扳倒林晧然。

如果林晧然現在又拋出“征糧改銀”,那麼依靠漕運而大舉斂財的利益群體,定然又會更加強烈地反對林晧然這個改革的措施。

隻是身處於這個旋渦的中心,他更清楚地看到林晧然所麵臨的壓力。

明明做得比徐階之流更上千百倍,隻是別說“賢相”之名,甚至很多地方大儒都已經組成了“反林聯盟”,對林晧然大肆進行抹黑。

張居正的臉上露出苦澀之色,對這個事情有著更深的體會,不由得扭頭望向這位顯露鋒芒的次輔。

林晧然自是知曉這個改革會侵犯到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卻是無所畏懼地道:“咱們既然下定決心要開創盛世,那麼就不能事事如他們之意。嗬嗬……不客氣地說,他們很多人現在腰纏萬貫、嬌妻如雲,卻是恨不得天下百姓都食不果腹,如此方能顯得他們地位優越,亦好繼續盤剝身處於苦難中的百姓。”

“次輔大人,你這番話說得……未免太過於暗黑了!”陳以勤聽到林晧然這番言論,卻是微微一愣地道。

盡管他亦覺得很多官紳階層自私自利,隻是深受著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以為“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反對林晧然僅是因為政治理念的不同,所有人對盛世還是十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