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天之隕·亙古寓言(1 / 2)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列子·湯問》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東經》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山海經·大荒南經》

木籬丹青引,殘卷照相思。

須彌凝塵緣,曉夢琉璃境。

殘劍為尋夢,今朝是何夕?

淩雲傲風吟,孑影笑紅塵。

亙古之時,前紀元末法時代結束,新紀元到來,創世神創造了新天地。

新天地初開,四海八荒初成,大自然重歸寧靜,天道萬物遵循著應有的規律運行,所謂“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上有日月星辰之軌跡,下有四季之幹支。

天高海闊,天地之間清氣上升,濁氣下沉,名山大川之間充滿生機,天地一片新生。

那時,這片大陸上有一處神秘的部族,名曰艾巫。

艾巫一族隱於一高山萬畝草原之中,那處山巔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而山間則是密林、深穀、水瀑,密林之中駐紮著他們的族人。此時此刻,天空黑雲滾滾,似乎壓下來一般,雲中閃電大作,可怖之極。高山荒原之上、蒼穹之下,一個個身著羊毛的荒古人士舉著火把圍成一群又一群,他們烹牛宰羊、茹毛飲血,把牛首馬頭、玉璧稻石高舉於各個祭台,祭司們手舞足蹈,跳著古怪的舞,口中念念有詞,仿佛是亙古的呢呐,遠古的呼喚,一天一地的荒涼和蒼茫襯得其中之人如同草芥螻蟻一般,一群群螻蟻在穹頂之下密密麻麻地移動著。

隨著他們的手足舞蹈和口中呼喚,所有的人都虔誠地把手環繞在胸前,跪在了地上。天高海闊八萬丈,芸芸眾生盡匍匐。萬物就如同芻狗一般,在蒼茫大地、天道自然麵前也隻能無奈、歎息、感慨。

過了不久,天色果然有了變化,黑雲逐漸向兩邊散去,在中間突兀出一個大窟窿一樣的漩渦,漩渦中頃刻間金光大閃,轟隆幾聲無數快大火球呼嘯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霎時便降落到了山巔大草原之上,炸裂開來。

轟隆隆之聲大作,刹那間痛哭聲、慘叫聲、驚呼聲交集在一起如同鬼哭狼嚎一般,不絕於耳。火球在一群群螻蟻之間爆炸裂開,星沉引發地動山搖,大火即時便在草原中蔓延開來,高山萬畝大草原瞬間變成了煉獄火海。隨著一個個大火球的降落和爆開,有兩個五丈之高的隕石降落在草原上,生生地嵌進了泥土之中,隕石上的符篆金光閃閃。

從高空望去,火球不斷降下,大火從四麵八方蔓延開來,如同一條條長蛇逐漸顯露出火焰般的身體,在高山草原中追逐著眾人延伸而去.......

大火燒了足足七天七夜,期間暴雨連綿不休,也澆滅不了這神火。

七天之後,兩個分別身著黑羽和白羽的巫族使者徐徐穿梭在高山草原之中,尋覓著七天前從天而降的大隕石。

這是兩塊大隕石,各有五丈之高,隕石上龍飛鳳舞般、密密麻麻地刻畫著一段段古怪的符號。

這是石文。他們認真研讀著上麵尚且閃耀著絲絲金光的符號和古篆、紋路。他們時而摩挲著碑文,時而又用古怪的巫族語言交流且研討著,遲遲得不出答案。

七七四十九個日夜就這樣過去。

石文上的船隻、島嶼、人形、海龜、丘壑、國度、金銀等符號,記載著上古世紀的兩個撲所迷離的故事。

但其中是何意,族中的巫師卻遲遲給不出滿意的答案。

這兩塊大隕石記載的故事,不知是讖言,還是遠古宏偉的神跡、逝去的滄海桑田,亦或者是外域文明?

石文一:

圖案是一個身高百尺的巨人手持一根魚竿,釣著一條巨大的鼇魚。而後是一段段文字記載:

天賜紀,甲子年,八荒皇十載。

那時候的神,基本都居住在人間的大梵境內。

在古渤海東麵,幾億裏的地方,有一大壑,這裏麵有五座仙山,這五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這五座山從山巔到山腳高達三萬裏,五座山之間各相隔七萬裏,每座山的山頂寬九千裏,就像上古大椿樹、鯤鵬一樣的巨大,山上資源豐富,這裏的瓊樓玉宇、亭台宮闕全是金銀珠寶鑲嵌建成,有的甚至有萬丈之高。山澗飛禽走獸奇多,而且密林叢生,林中樹木結出的果實都是珠寶,或者是有滋有味的長生之果,吃了它們就能不老不朽。這裏,所有的“居民“,都是“聖仙“的後裔,他們每天都在山與山之間各自顯示自己的神通,比如作出各樣跨海淩空的飛翔,他們在天地之間徜徉無阻,遨遊無窮,窮盡碧落黃泉。仙山上還住著許多仙人,每天忙碌地飛來飛去,無拘無束地用不同的方式交際著,唯一不好的就是,這五座仙山都飄浮在海麵上,沒有根基連接海底,而且相互獨立著,每當大風大浪吹來,山與山之間的位置距離就會完全錯亂,如同天地間的浮萍一般漂泊不止,令居住在這裏的神仙們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