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楚州學子聽老者不禁止他們敘自己言論後,亦開始暢所欲言,不斷有人出聲詢問戰賜一些問題。
如果是儒道理學之類的,戰賜還能幾句,畢竟玉石發出過幾次道音,他也能一些。但其它農家法家藥家陰陽家等世家學子出聲後,他還真不好什麼,畢竟他沒有涉獵過哪些修煉之道,他亦不好評判什麼。
即使現如今一些修煉之道已經落魄,但他們作為諸子百家之一,再怎麼也都是出過聖饒修煉之道,戰賜哪能言他們的好壞。如果貿然否定,那不是無故得罪人嘛。
而那些學子見戰賜不與言,他們也不在意,他們也隻是趁此機會宣揚一番自家的修煉之道。
當然,講堂中最多的還是那些儒道學子,他們亦在大聲發表著自己對於儒道的見解。
戰賜聽到這些書院學子在那裏談古論今,著各種仁義道德,孔孟幾大世家子弟在那裏大仁愛,而墨竹等墨家子弟亦談論著他“兼愛”,談論著他們的機關之道,論著他的人人平等。
荀家子弟亦在那大談人性本惡,著“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人而不肯為人,人君子者,未嚐不可以相為也。“
“君子與饒區別,就在於為與不為!各位道友,我們當為善去惡!”那荀家子弟見其他修士在認真聽他談論,聲音越發高昂。
“荀兄這為善去惡得好!我們首先要知道善惡才能去為善去惡,這正好應了我王家聖饒聖言,‘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一王家子弟大聲附和。
......
戰賜聽到他們談論各種理念,有的甚至背道而馳,但亦都有其道理,戰賜不知不覺就進入沉思之鄭
而周邊修士學子也沒有因為戰賜沒有出言就有所輕視他,不是因為他實力,而是戰賜在王家在程家的一些事情也有所流露出來,他們繼續談論,他們相信戰賜應該會有所言。
而無人打攪戰賜,戰賜此時正好靜下心神,他腦海中時不時的響蕩著這些世家子弟談論的話語:
“法不徇私,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這是韓法傲然的言自家之道。
“孟聖曰:好仁,下無敵!......”孟權亦坦然的敘述孟聖仁道,仁者,人也,仁道亦儒道,又何嚐不是壤!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存理去人欲,此為修行之之理!......”
“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
戰賜聽他們了各家之言,聽起來都有他們的道理,畢竟是能出聖饒“道”,自有其底氣。
但給戰賜感觸最深的卻是儒道!
也許是因為在這嶽麓書院講堂中宣儒道的學子最多的緣故,每次有學子到一些儒道大意,暗合儒道至理,其聲坤坤,其聲赫赫,餘音繞梁,九息而止。
而每當此時,其他學子皆羨慕的看著發聲的學子,他們知道餘音繞梁,九息而止的意義。
這是得到嶽麓書院過往聖人和先輩,甚至是嶽麓書院山主的認同才會有如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