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1 / 2)

建國後十七年,國家老百姓的娛樂生活其實還算豐富,這一時期大量翻譯了外國文學作品,本土作品也迎來了一波創作高潮。城市生活在這一點上走到了前列,特別是首都人民,此時其實並不缺精神食糧。

但是一切在十七年後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和手機,人們的精神食糧就是人書、字書和電影。其中人書又是偏向孩子的娛樂,對於大人來,也就是字書和電影了。

而在1966到1976這段時間內,以為主的字書大部分受到批判,剩下的就是一些歌功頌德的作品。這個時候閱讀字書,就和搞地下工作一樣!

相對來,最安全也最有趣的就隻剩下電影了!電影雖然也流行歌功頌德,但是還有外國引進片。再加上過去十七年,甚至建國前的作品也會作為批判片出現,其實此時的電影市場還是非常熱鬧的。

其實也是這個時候城市生活的娛樂太少,精神食糧不夠,即使是一些質量並不高的作品也能場場爆滿。對於這個時候的人來,隻要有電影看就夠了,講究不了那麼多。一些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電影,甚至有人能看十遍二十遍五十遍(前提是要有門路,保證能看到這麼多遍)。

這個時候首都專門放電影的電影院相較1世紀來肯定是少的,掰著手指頭就能數清楚。不過能放電影的地方卻不隻是電影院,許多單位都有自己的禮堂,這就是很好的放映廳。還有文化宮之類的地方,也經常放電影甚至露電影,這可不是鄉村電影的專利,這個年代首都一樣很多露電影。

電影對於人們來實在是太有意思了,隻要有機會,大家都樂意去看電影!

電影《年青的一代》是1965年的電影,現在都1967年了,放在後世,除了一些特殊的點映場,這種電影早就不上電影院了。但是在現在,電影院裏放這個都算是‘新’!

毛媽的電影票是單位發的,有兩張她在紡織廠的人事部門工作,這在這時也是美差,福利不少。

這部電影她已經看過了,所以讓毛爸毛思嘉爺倆去看。

毛爸是開長途貨車的,在不出車的時候調休相對容易,早就調好休了。毛思嘉就更不用了,停課鬧革命嘛!

“先去爸爸老首長家,再一起看電影。”毛爸推著一輛二八男車往胡同外走。對著身邊的自家姑娘叮囑:“到時候叫孫伯伯就行了,知道嗎?”

毛思嘉點點頭,其實這對於她來就是順帶——她的主要目的肯定是毛爸拜訪過‘首長’之後去看電影。

毛爸笑著和胡同裏的街坊點頭打招呼,又回過頭對毛思嘉使了使眼色:“坐後車架子上!”

這個時候情侶坐自行車載人,這叫‘耍流氓’,但爸爸帶女兒經地義!

其實這個時候首都城區的公共汽車、電車路線已經蠻方便了,從毛思嘉他們住的區域去毛爸他首長在的大院兒,坐一路車,不過四五站地。之所以選擇自行車,一個是這個時候北京城不大,自行車作為私人交通工具更方便,也是因為毛思嘉暈車。

“聽學校要複課了,到時候學校不像學那麼近過些日子也給我閨女買輛自行車,嘉你會騎車嗎?”毛爸在前麵蹬自行車。

毛思嘉伸手攥著毛爸的中山裝後擺點了點頭,想到爸爸看不到,才‘哎’了一聲:“會騎車的。”

平常毛爸一出差就很長時間不在家,好像一不心閨女就長這麼大了。看著女兒,毛爸總有一種特別可惜的感覺——長成大姑娘之後就不能像時候那樣和爸爸親近了!

毛爸毛媽隻有毛思嘉一個女兒,在這個時候的中國是非常罕見的!畢竟建國前的持續戰爭死了很多人,再加上領導人‘人多就是力量’,提倡生育,建國後很快就迎來了一陣嬰兒潮,1954年出生的毛思嘉就在這一波嬰兒潮當中。

這個時候家家都有好多個孩子,多的能有十來個,少的也有三四個。獨生子女一般隻存在於有生育問題的家庭,之所以還能有一個孩子,往往是去老家,或者兄弟姐妹家裏抱養了一個。

毛思嘉是這個家庭裏唯一的孩子——夫妻兩個沒有避孕(這個時候避孕手段也很匱乏),去醫院檢查也沒有問題,然而就是要不了孩子。

這種情況下,隻有毛思嘉一個女孩子,一般肯定會不滿,這個時候普遍的思想還是得有個男孩兒繼承自己的姓氏才行但毛爸沒有這種想法。按照他所的,那個時候打仗,他是運氣好才沒有吃子彈,那些死了的戰友,都年青的很,多數沒有兒子。

他能過上太平日子,還有個女兒,有什麼不知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