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人不拉出去砍頭,就已經是朱由校的仁慈了!
看不出來的就是蠢;看得出來的但是卻不,大喊著收複遼東的,這種人該死!
朱由校翻看著手上的資料,這裏全都是他選出來的有資格的人。
至於內閣送上來的名單,朱由校早就扔到一邊去了。
那份名單的意圖很簡單,那就是主推王化貞。
這個人自己是不可能用的,並且這一次還要把他給牽連進去。
現在王化貞是廣寧巡撫,這貨就是東林黨在遼東貪汙軍餉的急先鋒,而且沒什麼節操,能夠反咬東林黨一口。
找了半,朱由校終於選定了一個合適的人,這個人就是王象乾。
與王化貞不同,王象乾不是東林黨,他是齊黨,最關鍵的是他和熊廷弼的想法一樣,都奉行遼人靠不住、滅建奴不能急,建奴已經做大,要徐徐圖之。
可惜,他這種法太長他人誌氣、滅自己的威風了。比起東林黨的辭,王象乾的法太跌份了,絲毫不能蠱惑皇帝。
所以這種策略一直沒成為大明在遼東戰略的主流。
曆史上王化貞棄廣寧逃,列城盡潰,軍民男婦求入關者數十萬,象乾閉不納,哭聲震山穀。
閱三日,熊廷弼至,象乾乃開關門納軍民,而與廷弼計兵事。
從這裏就能看出王象乾和熊廷弼的關係不錯,熊廷弼的驕橫跋扈絲毫沒體現。似乎隻有麵對東林黨所謂的君子之時,熊廷弼才驕橫跋扈。
遼東巡撫用王象乾,廣寧巡撫也要換人,那麼換成誰呢?
朱由校很快就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在晉。
這也是一個穩妥的主張守的官員,他曾經過,必有複全遼之力量,而後可複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後可複全遼。不然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
白了就是我們能收複全遼東的力量,那麼打廣寧。當我們有了滅建奴的力量。那麼開始打全遼。不然就不要開戰,隻是徒增消耗。
當時廣寧已經丟了,王在晉覺得山海關關城本身存在重大的隱患。
他建議修重城,重城修好以後,山海關關城才真正能成為雄關險。
畫地築牆,建台結寨,
造營房,設公館,
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重關設險,
衛山海,
以衛京師。
一句話,就是建城死守,讓你打不進來,然後我慢慢地積蓄力量。等到力量足夠之時,一舉將你殲滅。
王在晉的主張,遭到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主事沈棨、讚畫孫元化等的反對。
袁崇煥要求修築到二百裏之外的寧遠,但王在晉不聽。
袁崇煥兩次直接將意見報告給首輔葉向高,但葉向高不知前線的情況,拿不定主意。
這時大學士管兵部事孫承宗自請行邊,親赴山海關。
孫承宗回京後,麵奏王在晉不足任,“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書。
不久王在晉就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