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這份題本,餘懋衡的神色有些不好。
這份題本的內容他自然看得懂,這是一個叫做朱童蒙的禦史寫的。
之前這件事情也鬧過一段時間,但是並沒引起什麼太大的波瀾。
餘懋衡自己也是都察院禦史,這件事情還是知道的。隻是自己怎麼也沒想到,在這個時間點上,陛下居然把這份題本拿出來了。
今的事情他自然是知道的。陳可道的講學被人鬧了。這件事情雖然剛剛發生不久,但是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了。
事實上,對於這件事情,官場的官員都是有了解的。
所有人都在等著看熱鬧,等著給陳可道一個難看。
但是聰明的人都知道,這裏麵牽扯的可不僅僅是兩個學派之爭。
整件事情的背後,是龐大的利益之爭。
陳可道給陛下講學,無論是有人在推動也好,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原因,結果就是他在陛下那裏占有了一席之地。
這是當權者所絕對不允許的,所以他們要打擊陳可道,從學術和身體上雙方麵的打擊。
表麵上看起來是在打擊陳可道這個人,實際上針對的是陳可道身後的人,隱隱針對的是陛下。
在朝廷現在的官員看來,針對東林黨的人和組織陳可道講學的人,雖然不是一堆人,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一次不能退縮,一定要把陳可道打下去。
既然關注著那邊的事情,那邊出了什麼事情自然也會第一時間傳出了消息。
陳可道的學術讓很多人恐懼,所以那些恐懼的人會采取更激烈的手段。
講學的現場鬧了暴動,這就是一種激烈的手段。
隻不過是沒有組織的手段,事前沒有人想到會是這樣樣。出手的也不是朝中的當權派大佬。
但是這一次的事情之後,必然會有理學的實權派大佬出手,這代表著鬥爭升級了。
簡單的學術之爭,上升到了路線之爭。
學術之爭是民間團體的學者之間的,但是路線之爭就是執政黨之間的爭奪。
雖然沒有人提出這個概念,但是現實情況就是這樣。
皇帝雖然擁有權力,但是用什麼樣的理念去治理這個國家,的算的不是皇上,而是朝中的東林黨等人。
這其實就類似於漢代的黃老之學與儒家的爭鬥,同時也意味著儒家各門派之間的爭鬥,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接下來的鬥爭會越來越激烈。
這是一個大的黨爭趨勢已經被拉開了。
餘懋衡自然看的清楚這一點,他真的不想參與到這些事情裏麵來。
雖然他也是一個理學子弟,但他也是一個官員,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這一次的爭鬥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程度,絕對會出人命的。
所以餘懋衡不準備參與,之前他就有了外放的打算,甚至有外放失敗就辭官的打算。結果被陛下召到了宮中,外放就沒戲了,辭官也不要想了,直接升任了都察院左都禦史。
顯然這是陛下要把自己拉入戰場裏麵。
餘懋衡也很鬱悶,陛下這是看中自己什麼了?沒覺得自己這麼優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