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 大魄力的明主(2 / 3)

說完這句話之後,朱由校便坐直了身子,一副等著黃克纘開口的模樣。

黃克纘也不遲疑,他今天就是來幹這個的。現在陛下既然願意聽了,那他自然是要好好說一說的。

黃克纘說道:“臣覺得這天下門派太多,思想也太多,朝廷製定科舉教綱,沒必要事無巨細,隻需要圈定幾本聖賢之書也就可以了。”

聽到黃克纘這麼說,朱由校就想到了四書五經,這也就是現行的製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他不知道黃克纘的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不過朱由校也想到了一個點,從元代延佑年間恢複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限製在朱注《四書》之內。

明沿襲元製,衍出“八股文”考試製度,題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書》。

朱由校看了一眼黃克纘,他不會是就這個下手了吧?

如果是對這個下手的話,那就是徹徹底底的要打倒朱熹,要絕了理學的根。

朱由校心裏麵不禁有些遲疑,黃克纘不會這麼狠吧?

他問道:“那愛卿可有想法?”

“回陛下,這是臣擬定的名單。”說完這句話之後,黃克纘從袖子裏麵拿出了一份題本,直接呈遞到了朱由校的麵前。

陳洪連忙走過去,伸手把黃克纘手裏麵的題手拿了過來,然後雙手捧著走到朱由校的麵前,恭恭敬敬地把題本遞給了朱由校。

伸手將題本拿了起來,朱由校看了一眼,隨後瞳孔猛地收縮了起來。

在這一份的題本上,一樣也是寫了四書五經。

現在大明朝盛行的四書分別是《孔子》、《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則是《詩》《書》《禮》《易》和《春秋》。

可是黃克纘這題本上麵寫的卻不是這樣的,五經倒是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四書不一樣了。

黃克纘直接就把《孟子》給拿掉了,換上了《荀子》。

朱由校是真的沒想到,他發現自己真的低估黃克纘了,這家夥膽子太大了!

原本朱由校以為黃克纘把荀子放上去就已經膽子夠大了,沒想到他居然把孟子給撤掉了。

要知道現在可不是宋朝以前,孟子的地位早就不可同日而語。孟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

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

孟子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

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在這樣的情況下,黃克纘居然敢把刀砍向孟子。

這已經不是膽子大了,這根本就是不要命了。

朱由校看了一眼黃克纘,臉上的表情那叫一個精彩。

原本朱由校以為黃克纘會刨了理學的根,會針對朱熹,甚至是朱熹注的四書。

可是朱由校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黃克纘這不是刨了理學的根,這是直接挖了理學的墳!

把孟子換成荀子,這膽子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而且把孟子換成荀子,那這就和朱熹沒什麼關係了,朱熹注的四書,也就徹底沒了用武之地。

孟子都沒了,你個做注的,還就真沒有什麼關係了。

朱由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內心裏盤算著得失。如果自己真的聽了黃克纘的,那麼會有什麼結果?

必定是天下嘩然,輿論大波。到時候肯定會是紛紛擾擾爭爭吵吵。

自己能壓下去嗎?朱由校在心裏麵問自己。

在朱由校看來,如果隻有自己和黃克纘,肯定是不行。這個家夥賭的太大了,搞不好都會有人想直接弄死自己。

如果加上徐光啟他們,或許就有可能。

這讓朱由校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平衡。

朝堂上現在的平衡維持的很勉強,看起來理學是偃旗息鼓了,不過這些都是假象。

如果把黃克纘放出去,或許能把他們給咬死,至少不讓他們再裝孫子。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嗎?

當然能得到好處。荀子的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是有用的。人家是唯物主義思想,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想法,這個就足夠自己用了。

如果用了荀子的思想,也就沒有天人合一什麼事了。這與自己之前讓陳可道宣揚的理論正好可以結合在一起,算得上相得益彰。

不講虛的,不玩形而上學,隻講實際的東西,對自己今後做事和製定政策大有好處。

在朱由校的看法中,隻有解決了主導思想,主體上才不會混亂,才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夠進一步的指導實際工作。

“愛卿真的要如此嗎?”朱由校看著黃克纘,緩緩的問他。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要命了。

朱由校想知道他的真實想法,這才追問了一句。

“這就是臣的想法。”黃克纘麵色堅定的說道。

看著黃克纘堅定的表情,朱由校半晌沒有說話。

他有一些猜不透黃克纘的心思了,這讓他的感覺很不好。因為朱由校從這裏麵看不到黃克纘能得到什麼利益,反而危害更多。

這並不是一個老官僚應該做的事情,所以這裏麵肯定還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對於朱由校來說,這種感覺非常不好,不過他還是點了點頭說道:“這件事情讓朕想一想。”

“是,陛下。那臣告退了。黃克纘拱手說道。

朱由校擺了擺手。

等到黃克纘走了之後,朱由校陷入了沉思。

他有一些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實在是黃克纘賭得太大了,自己現在沒有其他的選擇。

如果不答應黃克纘,那麼就等於放棄他了。原因也非常的簡單,這件事情太燙,自己保不住黃克纘。

如果想保住黃克纘,除非自己答應他的要求,讓他放手去做這件事情。

至於最後能不能保住黃克纘,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自己。

朱由校歎了一口氣,靠著椅背沉思了片刻,隨後自嘲的笑了笑。

黃克纘敢做,自己反而膽怯了。

自己還是一個穿越者呢!

轉頭看了一眼陳洪,朱由把黃克纘的題本遞給了他,麵無表情的說道:“傳出去吧。”

這份題本太過重要,黃克纘應該沒有給別人看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隻有自己和黃克纘知道。朱由校把消息放出去之後,就會看到大家有什麼反應。他想通過這件事情,檢驗一下自己任用的那些臣子。

那些臣子支持自己這個皇帝一係列的政策改革,其實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情並不出格,或者說和他們的理念相符。

但是這一次的事情,卻不一定會繼續支持。所以朱由校想試一試,試試看這一次他們到底會是個什麼態度。

“是,皇爺。奴婢這就去辦。”陳洪答應了一聲

這件事情對於他來說沒什麼難度,宮裏麵的題本不算什麼秘密,除非是想要保密的,否則的話拿出去就會泄露出去,根本不用刻意安排。

離開了皇宮之後,黃克纘沒有回內閣,而是直接選擇回家。

這這件事情的結果出來之前,他做什麼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事情不成,他的位置保不住;事情成了,那會是另外一個局麵。

現在的黃克纘,隻要回家等著就行了。

到家之後,黃克纘發現兒子一臉擔心的在大堂在等著自己。

看了一眼兒子,黃克纘笑著說道:“為什麼在這裏等著,擔心為父回不來?”

黃永吉有些無奈的說道:“父親,你也知道那份題本的分量。兒子到現在都想不明白,您為什麼要這麼做?您隻要把荀子的名字添上去就行了,何必要把孟子拿掉?這樣一來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到時候所有人都會針對父親。”

“未見得是所有人。”黃克纘笑著說道。

父子二人一起走進了書房。

黃克纘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繼而說道:“既然你想知道,那我就和你說一說。”

“朝廷紛紛擾擾,所有人忙來忙去無非就是那幾個目的,為權、為名、為利,除此之外,沒有太多的目的。”

“為權的,無非是想把官做得更大,讓自己擁有更大的權力;為名的,無非是想名留青史;為利的,無非是想拿到一些好處。”

“可到了你父親今時今日這個地位,為了利,已經上不了台麵了。無論是我,還是其他的幾個大學士,都一樣。”

“至於說為了權,能做到內閣大學士,已經算是到了頂端了,所差的也就是能不能做到內閣首輔。能做到自然是好的;做不到,其實也沒有那麼大的遺憾。”

“那麼就隻剩下為名了。所有人都想要名留青史,可是名留青史的方法還有很多,有的人遺臭萬年,有的人受萬世敬仰,區別在哪裏呢?那就是他們為了國,為了百姓做了什麼。”

“很多人即便一時名聲如日,事後也未必能落下好名聲,所求者不過問心無愧罷了。徐光啟他們在堅持什麼?”

“他們覺得這麼做是為了大明好,即便得罪了很多人,依然堅持在做。可世事如局,哪有那麼容易?”

“為父自幼讀聖賢書,所謂何事?文天祥曾經說過: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為父從來沒有想過做聖人,可是有些事情必須有人要去做。徐光啟覺得李贄的學說可以,覺得天主教可以救大明。可是為父不這麼認為。”

“大明已經兩百多年了,積弊叢生,想要繼續延續國祚,唯有革新才可以;除了革新之外,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為父也曾經找過辦法,可是卻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張居正曾經做過的事情,再做一遍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所以我不想那麼做。遍覽史冊,為父覺得荀子可以,禮法並舉,方為強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