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一切都弄完之後,朱由校才問道:“先生今日進宮來,究竟是有什麼事情?”
孫承宗看了一眼朱由校,臉色堅定的問道:“陛下可是想革新?”
這一刻,孫承宗沒有再繞彎子,直接就把事情說了出來。
他既然決定進宮來問,那就沒有想再繞彎子,索性就直接一點。
朱由校淡淡的看了一眼孫承宗,笑著問道:“先生何出此言?”
事實上朱由校的確是想革新,他在做的也是革新的事情,但他卻不想提起革新的口號。
原因很簡單,革新這種事情不是喊口號就有用的。到了一定的程度,確實需要喊一喊口號,但現在還不是合適的時候。
所以朱由校根本就不提這件事情,即便是現在提起來,隻會遭到更多的反對,除此之外什麼用都沒有。
朱由校沒想到孫承宗居然會問起革新,而且還是如此直接。
見到朱由校這麼說話,孫承宗也沒有辦法繼續追問了。
原因也很簡單,身為臣子不能夠逼迫皇帝,這一點還是要遵守的,也是為臣子的本分。
孫承宗說道:“陛下這一段日子任用新人,又改了很多規矩,所以臣以為陛下有革新之意。”
聽了孫承宗的話,朱由校有一些無奈。
無論在什麼時候,聰明人都很多,何況是在朝廷之中?
能夠把官做到最頂級位置的人,沒有一個是笨蛋。
雖然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但還是被人給看穿了。不過現在這個時候,還是不能承認,因為沒有一點好處。
朱由校臉色帶著些許疑惑的“哦”了一聲,繼而說道:“哪有什麼革新?朕從來沒有這麼想過。”
“自從朕繼位以來,朝堂上紛紛擾擾,事情這麼多,朕哪有心思想這個?再說了,曆史之上革新的事情很多,很多臣子都想做,很多帝王也都想做,可是最終結果呢?有好結果的卻不多,所以朕沒有想過。”
這倒不是朱由校瞎說的,自己想肯定是想,但是曆朝曆代都沒有好下場是真的。
別說其他的,就單單是大明朝,張居正改革才完事多少年,結果呢?
還不是搞成了這個樣子,人亡政息了。
在沒有完全的把握之前,朱由校才不會瞎喊革新的口號呢。
孫承宗點了點頭說道:“臣知道了。既然如此,那就不說這件事情了,臣還有另外一件事情。”
皇帝已經給你一個答案了,無論這個答案是真是假,你都需要把它當成真的,這一點倒是何時都不會改變。
既然不能繼續追問了,於是孫承宗果斷的轉移了話題。
“陛下,自從臣到了兵部以來,發現兵部很多事情並不如人意。”
孫承宗想了想說道:“不說其他的,單單是京營,就讓人很不如意啊。每年朝廷花費這麼多錢養著他們,可結果卻是不堪大用。所以臣想著徹查一下京營,裁汰一些老弱。”
這件事情在兵部尚書的職權範圍之內,孫承宗提出此事也屬於正常的範疇。
不過朱由校也算看出來了,孫承宗這就是在打埋伏。隻不過無所謂,他對孫承宗的軍事素養還是認可的,至少孫承宗練兵練得好。
別的不說,很多人都說孫承宗在遼東的時候消耗了太多的銀錢,他的整體策略是有問題的。
可是真到了大明朝,朱由校才明白,孫承宗不是沒有其他的辦法,但是其他的辦法行不通。
大明朝的衛所製已經徹底糜爛了,如果在舊有的軍隊上進行改革,難度非常大;甚至是遼東也一樣。
遼東的軍隊不想替朝廷打仗,這一點朱由校知道的很清楚。
首先朝廷沒有錢給遼東的軍隊,他們每年作戰都要自己種地;另外,他們戰死了朝廷的撫恤不到位,殺敵給他們的獎賞也不夠,當兵的自然不願意給你賣命。
遼東戰心不高,沒有精兵,那怎麼辦?
那就隻能是修城築寨死守,隻要錢足夠多,就可以把城寨可勁兒的往前修,一點一點的蠶食。
這樣的好處非常多,除了花錢多一點。再說其實也沒有花多少,按照大明朝的開銷,每年在遼東不過燒掉800萬兩。
對於這麼大的國家來說,燒800萬兩也算錢?
如果是正常的稅收,正常的朝廷開支一年燒2000萬兩也燒得起。
說到底大明朝就是沒有錢,有錢什麼都好辦。
不算其他,算一算乾隆時期大清的稅收就知道了。
在乾隆時期,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在5000來萬兩白銀上下,糧食達到了1300萬,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收入。可是大明呢?
按道理來說,大明朝的經濟可是比大清要發達的,但是賦稅卻差了這麼多。
遼東燒了那麼一點點錢,就把這個國家給燒垮了。
各地的天災人禍雖然很多,但是財富也不少,就是國家沒錢窮的要死。
所以朱由校根本不著急去解決其他的問題,他隻是想解決內部問題。隻要把錢收上來了,其他的全都不重要。
原因非常的簡單,有了錢什麼都辦的成;沒有錢什麼都辦不成。
所以朱由校也不著急,他想要先調整好朝堂,得到一支能用的隊伍,至少不是混日子的。
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後,朱由校就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應該在明年就可以實現。
現在孫承宗提到徹查京營這件事情,顯然他也是有想法了。自從禮部、戶部開始做事之後,徐光啟他們的權力擴張得很快。
事實上,朱由校一直在放縱或者是支持徐光啟他們這麼做,讓中央來收權力。
其實也很簡單,隻有中央有了權力之後,朱由校才能夠把權力收到自己的手裏麵來。
現在孫承宗顯然坐不住了,他也想這麼做。
朱由校也明白了,孫承宗為什麼問自己革新的問題。
“既然先生想做,那就做吧!”朱由校笑著說道。
“朕會讓英國公張維賢配合先生。”朱由校提到了英國公。
此時在大明的官方,英國公張維賢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也是朝堂上繞不過去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