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零章 密奏入京(2 / 3)

無奈的看著駱思恭,陳洪輕輕地抬起了頭,臉上的表情依舊沒有什麼變化,但是眼中卻有一些失望。

這駱思恭實在是不如魏忠賢,不過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如果自己要不幫忙的話,恐怕駱思恭就真的完了。

於是陳洪張開嘴,用唇語輕輕說了一個字。說完之後,他連忙低下頭,不再抬頭,不再示意。

雖然陳洪隻做了一個動作,但駱思恭看出來了他在說什麼。陳洪說的是官。

這讓駱思恭有一些沒想明白。

不知道是不是福至心靈,駱思恭猛然間就想到了一種可能,眼中閃過一抹興奮,連忙說道:“陛下,臣以為此舉不妥。”

駱思恭和陳洪的小動作,魏忠賢自然是看到了的。

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沒辦法舉報,隻能狠狠的瞪了一眼兩個人。此時聽到駱思恭這麼說,魏忠賢的心裏翻了個個兒,這兩人恐怕又要整出幺蛾子了。

向前走了一步,駱思恭說道:“陛下,臣以為都察院所選人員參差不齊,如此做法不一定會取得什麼好的效果,反而可能會禍亂地方。畢竟他們對地方事務並不了解,貿然前去很可能會有一些不妥當的地方。”

看著駱思恭說的大義凜然,魏忠賢恨不得上去給他一巴掌。

剛剛你怎麼不說?

現在跑出來說這些,還提你那些錦衣衛嗎?

這一個理由你都用不完了是不是?

沒等魏忠賢站出來說什麼,駱思恭繼續說道:“臣以為當準許各地方官員密奏入京,可由錦衣衛收繳其密奏,秘密地送往京師。”

“不經內閣,直達禦前,如此一來各地方官員便可以呈奏實情,杜絕了地方官員欺上瞞下,有什麼事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師,到了那個時候,天下的事情自然就瞞不過陛下。”

朱由校聽到這話之後,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

果然沒有猜錯,他們還真能夠想到這個上麵去。

朱由校點頭說道:“愛卿說的有道理,或許這是一個好辦法。”

事實上,在大明朝密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隻不過擁有密奏權限的人並不多,基本上就是東廠和錦衣衛,還有就是朝中的一些重臣。

他們可以在見朱由校的時候。把他們寫好的題本直接呈給朱由校,可以不經過內閣。

隻不過這樣的做法是壞規矩的,通常不會選擇這麼做,臣子們上了題本還是要經過內閣的,隻不過消息就瞞不住了。

無論是內閣還是通政司,甚至是司禮監,就像一個四麵漏風的破房子,什麼東西都沒辦法瞞得住。

對此朱由校早就不滿意了,這也是他要改變的一點。

想要改變這一點,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因為有後世的經驗可以借鑒。

在清朝的時候,為了改變這種製度,為了削減內閣的權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它的名字叫做奏折。

奏折始用於清朝順治年間,以後普遍采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製度。至清亡廢止,曆時兩百餘年。

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因用折本繕寫,故名“奏摺“。也稱“摺子“。奏折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皆有固定格式。

京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隻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謝恩。

奏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密。為了保證奏折的內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製度,使奏折製度更加完善起來。

第一,撰寫人須親自書寫,一般不許他人代筆,寫成後不得外傳,否則治罪。

第二,由宮中製作皮匣,配備鎖鑰,發給具奏官員,專門用作儲藏和傳遞奏折。

第三,督撫以上大員的折子,派專人送到大內乾清門,交內奏事處,直達禦前,而不像題本交通政使司轉呈;一般官員的折子,亦差專人送到雍正指定的親信大臣處,由他們代呈。代交人當然無權知道折子的內容,雍正帝閱畢,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