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一時之間想不到他們要做什麼,對陳洪說道:“帶到涼亭那邊去吧。”
“是,皇爺。”陳洪答應了一聲,轉身到外麵去招呼人了。
朱由校則是走到了張皇後的身邊,伸手環住了張皇後的腰,笑著說道:“寶珠在這邊等朕,那邊有一些事情,朕去看一看,很快就回來。”
張皇後對著朱由校甜甜一笑,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好,妾身等著陛下。”
離開張皇後之後,朱由校就向著涼亭那邊走去。
他到這裏的時候,四位內閣大臣已經等著了。
看他們的臉色,和頹喪的樣子,朱由校就知道事情怕是不小,而且肯定是壞事。
朱由校坐下之後,四人想要行禮。
朱由校擺了擺手,示意他們免禮,繼而說道:“四位愛卿一起過來,看來帶來的還不是什麼好消息。那就說說吧。”
“回陛下,都察院禦史陳清上了一份題本,臣等看過之後,實在是不敢擅自做主。”
韓爌向前走了一步,雙手托著題本送到了朱由校的麵前。
這個朱由校還真是沒想到。
如果是哪裏造反了,或者是瓦剌建奴打遼寧等等這麼大的事情並不奇怪。可是現在看來明顯不是啊!
都察院一個禦史的題本,至於弄出這麼大的陣仗嗎?
伸手將手中的題本拿了過來,朱由校看了一眼上麵的題目,目光就是微微一凝,臉上的笑容也消失不見了。
因為這個題本的名字叫做《治安疏》。
這個名字實在是太有名了!
朱由校看到之後,就有一種不太好的預感。因為當年曾經也有人寫過一本《治安疏》,這個人就是海瑞。
他寫了一本這樣的題本,對嘉靖皇帝一頓大罵。其中有一句話廣為流傳,那就是:
嘉靖者,家家皆淨也。
後來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嘉靖嘉靖,家家皆淨。”可以說引發了非常大的風波。
現在陳清這個家夥也搞出了這樣一份題本,這就是在學海瑞啊!那自己不就成了嘉靖了?
雖然朱由校的心裏麵早知道會有這一天,可還是不開心。誰願意自己被痛罵?
關鍵是朱由校覺得被罵得太早了,為什麼就不等等呢?
伸手將題本翻開,朱由校看了看上麵寫的東西。開篇第一段:
夫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複何言?
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麵為順,然臣忠心於大明,不畏死也。
然後就是一大段的引經據典,隨後就陳述了大明朝的現狀:
文道崩塌,百官惶然,民心動蕩。如果不能夠撥亂反正,必然是天下板蕩之勢,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
然後就是對著韓爌徐光啟等幾個人一頓噴。
尤其是徐光啟和黃克纘,直接就被說成了異端,敗壞綱紀、有損倫常,實在是枉為人臣,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敬效尤。
說完了他們之後,這目標直接轉向了自己這個皇帝,第一句: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摒棄聖人之道。
然後就從信奉那個道士開始對自己狂噴,還說到了自己任用東廠和錦衣衛,又說到了自己對朝堂上官員們的剝削,甚至是任意用韓爌、徐光啟這樣的官員,然後再到百工院玩樂。
自陛下登基以來,屢屢昏政,使大明國勢頹喪、百姓民不聊生。是以昧死竭忠,惓惓為陛下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看完之後,朱由校將手中的題本放下,轉頭看向陳洪,說道:“收起來吧。”
說完這句話之後,朱由校又轉頭看向四位內閣大學士,緩緩的說道:“無非就是想學海瑞罷了,名字也叫《治安疏》,其中對海瑞的《治安疏》還多有引用。”
“不過想要做海瑞,也要有海瑞的那個本事。”
說著,朱由校又對陳洪招了招手,麵無表情的吩咐道:“讓錦衣衛去查查。”
“當年海瑞是怎麼做官的?”
“他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仆人種菜自給。浙江總督胡宗憲曾告訴別人,‘昨天聽說海縣令為老母祝壽,才買了二斤肉啊。’”
“如果這個陳清也是如此,你讓錦衣衛來告訴朕。”
“是,皇爺。”陳洪連忙躬身答應了一聲,轉身就去找錦衣衛了。
陳洪腳步飛快的離開了自家陛下,實在是那裏太危險了,氣氛也很詭異,不適合他待。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趕緊開溜。
陳洪是開溜了,可是其他四個內閣大學士卻走不了。
聽剛才陛下說的話,雖然語氣平和,臉上也看不出喜怒,但是傻子都知道陛下這是生氣了。
當初嘉靖皇帝饒了海瑞。那是費了多大的力氣啊?
這個陳清就是在脅迫陛下!
雖然大家都不會說,但是世宗皇帝的風評大概怎麼樣,大臣們心裏麵都有數。
即便是那個樣子,當年世宗皇帝也沒有殺了海瑞。如今這個陳清這麼幹,多半也是覺得陛下不會殺了他。
一來不能夠因言獲罪,朝中的大臣都會保他。
當然了,保的不是他這個人,也不會認為他幹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大臣們保的是自己說話的權利,如果今天可以因為上這樣的題本而被殺,那麼以後也可以因為同樣的事情而被殺。
下限隻會越來越低,而不可能會越來越高,所以官員才會站出來保護他。
除此之外,第二條就是在脅迫陛下了。當年世宗皇帝沒有殺海瑞,如果陛下要殺了陳清的話,那麼陛下的風評一下子就臭了,甚至還不如世宗皇帝。
這是幾位內閣大學士憋屈的地方,也是他們害怕的地方。
他們已經恨死那個陳清了。你說你幹什麼不好,你非要這麼逼迫陛下?
陛下現在年紀輕輕,初登大寶,正是心驕氣傲的時候。你如此撩撥他,真要是不管不顧的把你給殺了,那豈不是就造成了君臣對立?
到時候陛下把屠刀舉起來,多少人會因為這件事情喪命?
最關鍵的是臣子和皇帝的對立一旦開始了的話,那就很難收場了。畢竟有一方要退縮回去,不然肯定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