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一愣,繼而問道:“那愛卿就來詳細的說說。”
雖然朱由校的心裏麵多少也有一點想法,但是卻並不明確,也不清晰,甚至是有一些模糊。
既然徐光啟提出來了,那就讓他說一說,看看能不能給自己一些啟發。
“是,陛下。”
徐光啟嚴肅地點了點頭說道:“自太祖皇帝登基以來,大明所行,便是軍戶製。”
“等到世宗皇帝年間,因為南邊要抗倭,北邊要對付韃靼,所以朝中的軍力不夠用了,開始實行募兵和軍戶並行。”
“也就是在那以後,大明多次募兵。在臣看來,募兵的確是很好,可是這也代表著軍戶製度已經徹底崩壞了。”
“在朝廷募兵的時候還好,武人還有上升之道;一旦朝廷減少募兵,武人就沒了可去之處。”
“尤其是各地的世襲武人,家裏麵能夠承襲職位的也就是長子,其他人都要自謀生路。如果能夠去募兵的話,他們還會有好的出路;如果減少或者沒有募兵,那他們的生計就有些艱難了。”
朱由校知道徐光啟說的是中下層的武官,這在大明基本上是普遍現象。
說白了就是因為大明朝的人口增多,不光是百姓在增多,讀書人、士人和武將也全都在增多。
畢竟這個時代沒有計劃生育。像底層的武人,他們的生計沒有問題的話,可以保證他們多生幾個孩子。200多年積累下來,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
徐光啟繼續說道:“朝廷雖然沒有禁止武人的子弟考科舉,可是這科舉之路有多難,臣也算是感同身受。”
“再加上武人出身的子弟,他們天生就有劣勢。很多人不願意結交他們,覺得武人粗鄙;甚至一些讀書人也不願意收武人子弟為學生,或許開蒙識字沒有問題,可是想要考科舉,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這一點在京師的勳貴子弟之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這一點朕倒是知道。京師之中的公侯貴族,從太祖成祖之時便已是大明的公侯之家。”
“他們傳了這麼多代,家族繁衍已十分龐大,朝廷也沒有那麼多職位給他們,能夠得到恩蔭的也並不多。所以他們整日裏遊手好閑,大多都是紈絝子弟。”
“順天府那邊沒少參奏,說這些人聚在京師之內數百裏,整天吃喝嫖賭盡鬧事;京師每年發生的各種案子,有七八成都和他們有關係。”
徐光啟也點了點頭,笑著說道:“聖明無過陛下。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武人之家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一個出路。”
“讀書人看不上的。他們未見得看不上。就比如說書院,在他們看來這是陛下下聖旨親自主導的,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所以他們願意過來,願意為陛下盡忠。”
“對於勳貴之家來說,讓自己家的子弟過來也好,能夠考出個有出息的人自然是好的;即便是沒個有出息的,至少也不比原來壞,無非是一個家族之中排不上號的子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何況在勳貴之家,除了能夠承襲爵位的人,其他人終究是要自謀生路的。所以這一次武人比較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朱由校點了點頭,心中略有明悟。
自己還是小看了皇帝這塊招牌的吸引力。這是受後世一些想法的影響,覺得那些文官們、成天喊叫著有骨氣的人,他們會和自己對著幹。
可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隻是那些喊叫、做的人被記載在了小本本上;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順從,會沉默。
就比如這一次的皇家書院考試,還是有不少讀書人願意來的。原因也很簡單,這是他們在這個社會除了科舉之外,唯一的僅存的上升通路。
對於一些富有的讀書人來說,他們有資本亂跳,因為他們有錢。
他們通過欺壓百姓積累了很多錢財,所以他們可以不為生活發愁。即便他們不做官,也可以遊山玩水、寫詩論文,還能活得很瀟灑。
可是對於大部分讀書人來說,尤其是窮苦的讀書人,這是他們一家人甚至是幾代人改變自己階級的機會。
所以這些人不會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就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甚至對於武人來說,這是非常好的出人頭地的路,他們自然要去走。
想明白這個之後,再看一下外麵紛紛擾擾的人群,朱由校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如此的話,證明大明朝還沒有被那些人全部洗腦,證明大明朝還有救!
見到自家陛下的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徐光啟的臉上也笑了。
在徐光啟看來,朝堂之上雖然很多人叫囂得歡,那是因為他們站在朝堂之上,嗓門大,能夠讓更多的人聽到他們的聲音,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們無比強勢。
可事情的真相並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