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找個詞來形容這位孫大饒話,可能“出人意料”更合適他一些。
對於這一次平定西南的戰爭,或者對於自己這一次的出征,可以,戚元功在領命的當就做過很多的思想準備。
各種情況他都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比如在西南打了勝仗,自己立了大功,回去之後接受陛下的賞賜。甚至是在接受賞賜的時候,自己應該怎麼推辭,怎麼征詢父親的意見,這些種種,戚元功都已經想好了。
再比如,如果這一次西南之戰戰敗,虎嘯營損失慘重,自己該怎麼辦。甚至是連自己戰死,戚元功都做好了思想準備。甚至在出發之前,他都已經準備好了一份遺書,如果自己回不去的話,信會送到父親的手裏麵。
當然了,戰敗是不可能戰敗的,戚元功對於虎嘯營和自己都有十足的信心。隻不過當兵的人嘛,不論軍職大,也不論軍隊實力如何,每次出征前,幾乎軍中上上下下都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都會給家裏留一份遺書。畢竟戰場上刀劍無眼,也不是沒發生過意外。
隻是,如今這種情況,遠遠出乎了戚元功的預料。跟著孫傳庭出來奇襲重慶的時候,戚元功根本就沒想過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在戚元功看來,這一次偷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凶險的。
原因也非常的簡單,帶著手下去叛軍的地盤擊殺人家的首領,這叫斬首行動,戚元功以前也學過,可不是像現在這麼玩的。
而且如今自己這邊是長途奔襲,並不是悄無聲息的滲透,危險性太大了,搞不好就會被人家包圓,到時候估計會死的很慘。
可事實上的情況卻並不像戚元功預料的那個樣子,現在發生的事簡直刷新了他的認知。
一路上走過來,自己這支軍隊遇到叛軍多的時候就躲,人少的時候就打;大城繞過去,城直接滅掉。這倒是沒有出乎戚元功的預料,因為原計劃就是這樣的。
可是情況卻有了不一樣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於孫傳庭。
這位孫大人,當真是無與倫比。
戚元功隻是個武將,有些詞窮,一時之間倒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孫傳庭。
每到一個地方打完一場仗之後,這位孫大人就開始招降。
原本戚元功甚至都準備好了射殺戰俘,就地把這些不知高地厚的叛軍餘孽全都坑殺了。
可是孫大人卻沒有這樣做,他攔下了戚元功,還把這些人全都收編了,給了一頓熱飯。同時這一路上他都在招收人馬,如果在某個地方看到活不下去的窮苦百姓,孫大人就給人家糧食,然後收到隊伍裏來。
一路上就這麼收著,像撿破爛一樣,走走停停的收過來,已經收了兩萬多人了。
戚元功曾經無數次的反對過孫傳庭這麼幹,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就是烏合之眾,你還要想辦法弄糧食養他們,真打仗的時候他們有什麼用?
孫傳庭隻是笑笑,了句“我心中有數。”便不再搭理戚元功了。
這讓戚元功好一陣鬱悶,看著這些餓得麵黃肌瘦好不容易吃了一次飽飯的窮苦百姓們,跟著虎嘯營和貴州總兵張彥芳的手下軍的隊伍後麵,散亂的走在路上,戚元功都不知道什麼好了。
這些人不但幫不上忙,而且真打仗的時候很可能會惹出亂子來,到時候就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但是事情再一次出乎了戚元功的預料。這位孫大人從那一開始,就在這些人群之中忙活,陪他們吃飯、了解他們的情況,同時也勸解他們不要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