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懋康肯定是要升官的,這是朱由校給他的獎賞,但是絕對不可能升到工部尚書的職位上去。
畢懋康要掌控百工院,以後百工院的規模會越來越大,事情會越來越多,不能讓畢懋康分身乏術。
朱由校想往工部尚書之位安排的人,其實是李之藻。隻不過李之藻現在在參謀處,過一段時間就會把他升到工部去做尚書。
朱由校要通過這個行為來表現一個意義,就是參謀處的官員和文官是可以相互調換的,用來模糊文武,這一點很重要。
在沒有專業的軍事人才培訓出來之前,文武不可能劃分的那麼開。想要劃分的那麼開,那也要等到以後,同時也是為了模糊文武的觀念。
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蓋房子弄錢。
工部這一次派來的,是工部侍郎趙文吉。
趙文吉四十多歲的年紀,能坐到這個位置上,也算得上用心用力了。
隻不過他能力一般,不太可能升到工部尚書的位置上,接下來應該是謀求外放。如果不能做巡撫的話,也要做一省的布政使。在外麵鍛練幾年之後,如果立下了功勞才會調回來。
“臣趙文吉,參見陛下。”見到朱由校之後,趙文吉連忙說道。
作為一個離天子並不是很近的臣子,趙文吉其實心裏麵很期望通過這一次的事情,能夠讓天子對自己刮目相看。
不說接替工部尚書的位置,至少能夠把他放出去,放到一個巡撫的位置上,他就知足了。
趙文吉這一次很珍惜這次的機會,自認為把事情做得很圓滿,也很努力。
“免禮吧。”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
“事情辦得怎麼樣了?”朱由校看著趙文吉直接問道:“你們工部說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那就說給朕聽聽吧。”
“是,陛下。”趙文傑連忙答應道,同時將手中的長條盒子放下。
隨後將盒子打開,趙文吉從裏麵拿出了一幅巨型的地圖。
在陳洪等人的幫助下,他將地圖掛了起來。
這是一副新城的地圖,從地圖上看,這將是一座很大的城市。
位於城市中心的是一座孔廟,旁邊是衍聖公府。除此之外就是學堂,在大學堂中央的是商業街。
在外麵一圈,就是居住區域。這裏可以賣給學生,也可以賣給做生意的人。
除了地麵上的建築外,畫得更多的是排水係統、城市布局等等。
對於大明朝的工部來說,這些東西早就已經是駕輕就熟。大明朝的排水係統可是很先進的,一座兩百多萬人口的城市,排水依舊是井井有條。
後世就有人曾經統計過,華夏的大型城市很少爆發像歐洲那樣的大型瘟疫,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城市排水係統先進。
除此之外,還有糞便通過馬車運出城外的措施,如此減少了蚊蟲滋生,加上對防疫抗疫的重視,所以沒有像歐洲規模的瘟疫發生。
在這個新城之上,因為有了水泥,工部甚至搞出了水泥下水道。對於這一點,朱由校是很滿意的。
城市的布局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顯然工部已經領悟了朱由校的精神。
看看夾在學堂之間的商業街,想想就知道,那裏的地價將會有多麼的貴。想想後世學校旁邊的商鋪,沒有一個是便宜的。
朱由校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你們工部沒有核算成本?”
“回陛下,已經核算過了,這是大概的成本支出。”一邊說著,趙文吉一邊拿出一份題本,恭敬的用雙手舉了起來。
陳洪連忙走過去,伸手將題本拿了過來,然後恭敬地呈給朱由校。
這份預算很詳細,不是現在就能看得過來的。這個也不就是現在看的,是在工程開建之後對賬用的。哪裏超支了,哪裏節省,這些比較重要。
“關於書院拆遷的地方,你們應該也已經做了規劃吧?”朱由校看著趙文吉,再一次問道。
那幾塊地空出來之後,是要用來給官員做住宅區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要做商業街和富戶地產。
這樣的地方,朱由校自然很關注,因為這裏將會為朱由校啟動新城提供大量的資金。
反正這整個大計劃,朱由校沒準備掏一分錢。所有的錢都通過這兩塊地來回倒騰。
最開始先從城裏麵的地開始認籌,朱由校相信這個地方肯定能夠認籌出不少錢來。
到了那個時候,新城的啟動資金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