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 實誠的熊廷弼(1 / 2)

“到時候就不是他們幹不幹的事情了。”王在晉看著朱由校,表情嚴肅的道:“隻要能夠滅了建奴,這裏就是我們了算。他們的意見就不重要了。”

朱由校明白王在晉的法,也明白他的想法,但是知道這不可行。

因為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遼東這個地方就不適合人類居住。

隨著冰川期的到來,遼東會越來越冷,根本就沒有辦法大規模的開發,就沒有辦法移民過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明想要統治遼東,其實很難。

而蒙古人他們要從北向南移,遼東這個地方肯定會被他們看上,雙方不定會爆發衝突。

這種情況要持續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才會有好轉。像後來的那種闖關東,在這個時代基本是不可能的。

朱由校沒有心思在北方糾纏,他需要盡快平定北方,然後將目光集中向南方、集中向海外,調動大明的國力去追尋其他的東西,而不是整日裏和北方的這些民族在這裏東拉西扯,因為沒什麼意義。

即便是需要向北,那也不是現在。所以朱由校沒有王在晉的心思,也不想和他們在遼東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當然了,朱由校沒有辦法和王在晉解釋。他道:“如此做法還是不妥當,到時候北方還是要亂起來的。”

這件事情朱由校有過想法,因為他也了解過一些過去的事情,就比如當年的朵顏三衛。原本這些人還算得上是可以信任,是寧王手下的人,當初也幫助了朱棣,雙方也曾經達成過協議。

朱棣就曾經同意過,讓朵顏三衛的人在靠近大寧的長城一線以外地方放牧生活。隻不過在橫掃漠北之後,這裏放著這些人,怎麼看怎麼別扭。於是之前答應的條件自然就不算數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朵顏三衛怎麼可能滿意?

我們是出過力的,我們是立過功的,你不能這麼對我們。

朵顏三衛幾次上疏給明成祖朱棣,希望他能夠同意朵顏三衛在靠近大寧的長城一線以外地方放牧生活,白了就是要求朱棣執行以前的承諾。

那個時候的明成祖朱棣怎麼可能會把他們放在心上,自然就是毫不猶豫的拒絕。

自從那以後,朵顏三衛就一直在向南滲透。一直到後來,朵顏三衛在科爾沁的支持下才達成了這個目的。

達成了這個目的之後,朵顏三衛這麼多年不斷擴展,整個廣寧以西的大片地區全部落入了他們的手裏麵。

而現在他們這個部落也變得像牆頭草一樣,油滑得不行,對大明也沒有什麼信任,雙方可以是互相提防。

王在晉見到朱由校的態度堅決,也就沒有再什麼。不過他想知道陛下要怎麼做,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王在晉道:“不知陛下想怎麼辦?”

“朕想把大寧建造成一個三方共管的城市。”朱由校看著王在晉直接道。

聽了這話之後,王在晉就是一愣。

三方共管?

這個三方共管是個什麼鬼?

難道是要把一座城市劃分成三個部分嗎?那不就失去了前出的機會嗎?

一旦有了什麼變化,朵顏三衛就可以從大寧直襲大明,這可不是好事情。

王在晉有些擔心的道:“如果讓他們在大寧,那整個北方一線都會被他們攻擊。這樣很危險,是不是不太妥當?”

朱由校看著王在晉笑著道:“臨之以威,誘之以利罷了。”

事實上,朱由校要做的事情非常簡單,那就是在大寧這個地方給朵顏三衛他們建立一個三方共管城市。白了,這就是一個交易的城市,是一個北方大家做買賣的地方。

在這裏,大明將會不斷的向草原出口自己的貨物,用來賺取高額的利潤。

草原能夠把什麼東西賣回來?

除了牛羊馬匹之外,還有羊毛,毛紡織業也可以提上日程。到時候這些人賺了錢,自然也就老實了下來。

現在人口還不是很多,草場養活他們很容易,尤其是還有遼東大片的土地。

到了那個時候,整個蒙古和遼東就會成為大明的毛紡織基地,每年可以賺很多錢,就可以讓他們屈服下來。這就是誘之以利。

至於臨之以威,那就更簡單了,草原不敢打大明。

怎麼做到這一點?

讓草原看到大明有多強就足夠了,這個他們很快就會看得到。

王在晉還是有些擔心,不覺得朱由校的想法能夠做到。

這都多少年了,大明和蒙古反反複複拉拉扯扯,折騰來折騰去也沒有成功。在這樣的情況下,陛下想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